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2108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涉及避雷器检测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检测装置线缆容易缠绕的问题。所述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储钠空腔,所述第一储钠空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水保护板,所述装置外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储钠空腔,所述第二储钠空腔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所述第二收纳滚筒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收纳滚筒,所述第二收纳滚筒另一侧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一储钠空腔内部中间的一端设置有毫安检测装置,所述毫安检测装置的一端设置有污秽检测装置,所述污秽检测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动作计数检测装置,所述动作计数检测装置的上端设置有数据控制面板,所述数据控制面板的上端设置有防水保护罩。有防水保护罩。有防水保护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避雷器检测
,具体为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免受高瞬态过电压危害并限制续流时间也常限制续流幅值的一种电器,避雷器通常连接在电网导线与地线之间,然而有时也连接在电器绕组旁或导线之间,然而避雷器长时间裸露至室外,经过太阳的暴晒已经雨水的腐蚀会造成避雷器老化和损坏,为了避免老化和损坏的避雷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应有的作用造成意外事故,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需要对避雷器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种检测装置。
[0003]但是,现有的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避雷器的两端进行电性连接,而连接两端时所需多个电缆,电缆数量的提升容易使其缠绕,缠绕后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解开,而缠绕的电缆不利于数据的传输以及检测,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检测装置线缆容易缠绕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储钠空腔,所述第一储钠空腔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水保护板,且防水保护板的两端均与装置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装置外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储钠空腔,所述第二储钠空腔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所述第二收纳滚筒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收纳滚筒,且第一收纳滚筒与第二收纳滚筒均与装置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收纳滚筒另一侧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且连接块与装置外壳卡槽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均设置有按压板,且按压板与金属夹持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防水保护板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空气流动腔,且第一空气流动腔贯穿并延伸至防水保护板的两端。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储钠空腔内部中间的一端设置有毫安检测装置,所述毫安检测装置的一端设置有污秽检测装置,所述污秽检测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动作计数检测装置,所述动作计数检测装置的上端设置有数据控制面板,所述数据控制面板的上端设置有防水保护罩,且防水保护罩与装置底座转动连接,所述毫安检测装置、污秽检测装置和动作计数检测装置的外部设置有金属过滤网,且金属过滤网外部的一侧与装置外壳通过第一连接固定环固定连接,所述金属过滤网外部的另一侧与毫安检测装置、污秽检测装置和动作计数检测装置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固定环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下端设置有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的下端环状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和装置底座内部的中间均设置有横向滑动轨,所述横
向滑动轨外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横向滑动轨外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横向滑动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之间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储钠空腔的一侧纵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防水槽,且防水槽有装置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防水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空气流动腔,所述第三空气流动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空气流动腔,所述装置外壳的两侧均设置有遮雨板,且遮雨板与装置外壳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上端纵向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金属夹持板,且金属夹持板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在第二储钠空腔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第二储钠空腔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第一收纳滚筒和第二收纳滚筒的两端均设置有回弹金属线,在拉取线缆时,线缆在第二收纳滚筒外部旋转,一端由连接块的拉取而移动,而线缆的另一端会收纳入第一收纳滚筒,多余的线缆可有效进行收纳,避免缠绕,避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缠绕的绳子进行拆解,而对于避雷器两端的检测,将多个线缆与连接块电性连接,并通过连接块可同时将多个连接的线缆与避雷器的两端连接,进一步防止线缆的缠绕。
[0013]2、本技术通过在装置外壳的下端设置有装置底座,装置底座的下端环状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与装置底座之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杆,支撑底座与装置底座之间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根据摆放位置的不同,地形也相对应不同,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以转动轴为圆心转动,并在横向滑动轨内滑动以支撑和抬高装置整体高度,并且根据地形可调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的转动角度,智能适应安装位置,保持装置的稳定摆放。
[0014]3、本技术通过在装置外壳内部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储钠空腔,第一储钠空腔的下端设置有金属过滤网,金属过滤网的下端安装有抽气装置,通过抽气将外部空气由装置下端抽取至内部,由下端抽取空气可防止抽取空气时将外部液体吸入,另一方面,抽取空气位置为装置下端以预防外部液体因重力落入装置内部,第二储钠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空气流动腔,第三空气流动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空气流动腔,第二空气流动腔和第三空气流动腔的倾斜角度与水平面并不统一,外部液体不会轻易进入装置内部,并且不会妨碍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散热的同时避免液体的进入。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装置外壳内部结构俯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区域局部放大图。
[0018]图中:1、装置底座;2、装置外壳;3、支撑底座;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横向滑动轨;7、转动轴;8、第一储钠空腔;9、第二储钠空腔;10、第一收纳滚筒;11、第二收纳滚筒;12、连接块;13、金属夹持板;14、按压板;15、毫安检测装置;16、污秽检测装置;17、动作计数检测装置;18、遮雨板;19、数据控制面板;20、防水保护罩;21、防水保护板;22、第一连
接固定环;23、第二连接固定环;24、金属过滤网;25、第一空气流动腔;26、防水槽;27、第二空气流动腔;28、第三空气流动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包括装置外壳2,装置外壳2,装置外壳2内部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储钠空腔8,第一储钠空腔8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水保护板21,且防水保护板21的两端均与装置外壳2固定连接,装置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储钠空腔9,第二储钠空腔9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11,第二收纳滚筒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收纳滚筒10,且第一收纳滚筒10与第二收纳滚筒11均与装置外壳2转动连接,第二收纳滚筒11另一侧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12,且连接块12与装置外壳2卡槽连接,连接块12的两侧均设置有按压板14,且按压板14与金属夹持板13的一端转动连接,防水保护板21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包括装置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2),所述装置外壳(2)内部的中间设置有第一储钠空腔(8),所述第一储钠空腔(8)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水保护板(21),且防水保护板(21)的两端均与装置外壳(2)固定连接,所述装置外壳(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储钠空腔(9),所述第二储钠空腔(9)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收纳滚筒(11),所述第二收纳滚筒(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收纳滚筒(10),且第一收纳滚筒(10)与第二收纳滚筒(11)均与装置外壳(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收纳滚筒(11)另一侧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12),且连接块(12)与装置外壳(2)卡槽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钠空腔(8)内部中间的一端设置有毫安检测装置(15),所述毫安检测装置(15)的一端设置有污秽检测装置(16),所述污秽检测装置(16)的一端设置有动作计数检测装置(17),所述动作计数检测装置(17)的上端设置有数据控制面板(19),所述数据控制面板(19)的上端设置有防水保护罩(20),且防水保护罩(20)与装置底座(1)转动连接。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文武贡维戴金富谢东段文波高晓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高电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