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180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7
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其用于管道对接过程,过程简化为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对接,第一管道,其已经固定在其它管道上,处于流体流动的下游位置,第二管道,其以插口面向第一管道承口的方式被吊机吊起,包括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各自轴心的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的检测部,在第二管道在纵向平面上相对于第一管道产生偏移时,检测部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与偏移而产生对抗的弹性势能以将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恢复至同轴状态的弹性结构。弹性结构。弹性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属于城市管网建设工程的一种,其通常采用多个预制的管道,例如混凝土预制管道,利用承插法将上下游的管道进行对接,按照预先设计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流程,依照预先规定的线路敷设管道。
[0003]CN113309912A涉及一种混凝土管道的接口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混凝土管道承压能力差,管内液体容易泄漏的不足之处。该混凝土管道的接口密封结构,包括承管、与所述承管同轴对接的插管、安装在插管端口的橡胶密封圈,且橡胶密封圈位于所述承管内,述承管在靠近端口处的管壁上设置有沿圆周分布的至少四个圆形预留孔;所述圆形预留孔内设置有与其相适配的堵头;所述插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承管管壁上圆形预留孔相对应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填充有填料。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没有涉及到如何在对接管道时控制其纵向间隙的问题,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文件中规定的验收标准,钢筋混凝土管管口间的纵向间隙为7mm~15mm之间为合格,然而由于安装、原材料、施工、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原因,实际上的管口间纵向间隙有一定的可能不在上述标准范围之内,过大或者过小的纵向间隙可能会导致管道漏水、密封圈失效等等问题,严重的造成水体泄漏导致周围土壤基质被冲刷继而造成路面沉降导致塌方的危险。常规的验收中,通常采用事后检查的方案,即在一组管道连接完成之后再由质量人员去全检或抽检管道连接处的纵向间隙,但是此种方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事后补救措施往往是将已经连接好的管道拆下重新对接,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检测后仅能够给出该接口部分纵向间隙是否符合需求,对如何改进此次对接以使得其符合要求的问题没有贡献,工人只能够凭借经验进行重新对接,对接的结果合格率仍然是不可预知的状态。
[0005]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其用于管道对接过程,过程简化为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对接,第一管道,其已经固定在其它管道上,处于流体流动的下游位置,第二管道,其以插口面向第一管道承口的方式被吊机吊起,包括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各自轴心的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的检测部,在第二管道在纵向平面上相对于第一管道产生偏移时,检测部被构造为能够响应与偏移而产生对抗的弹性势能以将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恢复至同轴状态的弹性结构。
[0007]优选地,包括能够分别接触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内壁且按照能够抵抗作用在其上的沿各自所在管道轴向的力的方式而构成为杆状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0008]优选地,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分别在第一中央稳定部和第二中央稳定部上形成实体位置以供检测部形成实体连接,第一中央稳定部和第二中央稳定部分别设置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上。
[0009]优选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由至少一个或多个两端之间长度按照配合各自所在的管道内径的方式设置的支撑腿构成,支撑腿至少被构造为伸缩结构。
[0010]优选地,支撑腿包括其两端分别接触至管道内壁关于管道轴线对称位置的接触脚,接触脚由支撑腿的端部出发并按照与管道轴线呈夹角的方向斜向伸长至管道内壁,其中,夹角至少呈小于直角的锐角。
[0011]优选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各自分别由至少两个呈中心交叉连接的支撑腿构成,其中,中心交叉的位置为设置有第一中央稳定部和第二中央稳定部的位置。
[0012]优选地,还包括构造为弹力绳或者弹力带的接线部,第二固定部上至少一个或多个位置通过数量对应的接线部连接至第二中央稳定部上数个位置以至少使得在接线部呈自然伸展状态下时,第二中央稳定部上的第二轴心点位于第二管道轴线上。
[0013]优选地,检测部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按照能够检测检测部连接至第一轴心点和第二轴心点的两端在纵向平面上的偏移量的方式设置在检测部上。
[0014]优选地,还包括处理部,处理部按照利用偏移量以及预设的插口和承口尺寸数据来构建描述第二管道插口和第一管道承口关系的接口模型的方式电连接至检测组件。
[0015]优选地,还包括报警部,报警部按照接受处理部基于预设的验收标准判断纵向间隙超出验收标准后向外界发送的报警信息并被控地向外界报警的方式电连接至处理部。
[0016]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技术利用弹性结构的检测部恢复原本平直状态的强屈力,在管道对接时抵抗管道之间在纵向上的相对偏移,并且利用呈直线指向的检测部来将虚拟的轴线实体化,将预期的管道共轴状态实体为检测部本身的平直,在检测部本身的恢复过程中,将管道轴线强制共轴,直接在管道对接过程中将管道引导对准,避免了对接后再检查不合格返工的情况,可有效提升对接的准确性,缩减工程的流程、大量提升施工效率。另外检测部的两端由于构成了实体结构,因此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检测两端在纵向上的相对位置来表征管道对接时或者之后的纵向间隙,数据时效性、准确度、全面性大量提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对接装置在管口接触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对接装置在管口接触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支撑腿的接触脚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中构建的接口模型中两轴心点重合情况下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中构建的接口模型中两轴心点不重合情况下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技术中计算偏移量的示意图;
[0024]图7是本技术电路示意图;
[0025]图中:100、第一管道;110、第一固定部;111、支撑腿;112、接触脚;120、第一中央稳
定部;130、第一轴心点;140、承口;200、第二管道;210、第二固定部;220、第二中央稳定部;230、第二轴心点;240、插口;250、接线部;300、检测部;310、检测组件;400、密封圈;500、报警部;600、处理部;001、纵向偏移距离;002、纵向偏移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27]目前工程上常用的大型管道均采用预制的混凝土管道通过首尾相连对接来组成,预制混凝土管道是用混凝土或钢筋捆扎呈柱状之后浇筑形成的管状结构,一般来说,同一批次或者同一型号的混凝土管道具有同样的管道长度以及管径参数,在进行施工时,施工方需要将数个选定型号的混凝土管道按照首尾相连的方式排列对接呈一个整体管道结构,该管道的径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管道的管口对接装置,其用于管道对接过程,所述过程简化为第一管道(100)和第二管道(200)的对接,所述第一管道(100),其已经固定在其它管道上,处于流体流动的下游位置,所述第二管道(200),其以插口(240)面向所述第一管道(100)承口(140)的方式被吊机吊起,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管道(100)和第二管道(200)各自轴心的第一轴心点(130)和第二轴心点(230)的检测部(300),还包括能够分别接触至所述第一管道(100)和第二管道(200)内壁且按照能够抵抗作用在其上的沿各自所在管道轴向的力的方式而构成为杆状的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2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心点(130)和第二轴心点(230)分别在第一中央稳定部(120)和第二中央稳定部(220)上形成实体位置以供所述检测部(300)形成实体连接,所述第一中央稳定部(120)和第二中央稳定部(22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210)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二固定部(210)由至少一个或多个两端之间长度按照配合各自所在的管道内径的方式设置的支撑腿(111)构成,所述支撑腿(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铮武立杰许淼鑫王斌陈尚德祁鹏赵月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