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31194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24
本申请涉及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本后三角窗结构包括角窗玻璃、固定单元和连接单元,所述固定单元用于设于所述角窗玻璃靠近车辆D柱底部的顶角的一侧,且所述固定单元至少部分与所述角窗玻璃相互重叠,所述连接单元设于所述角窗玻璃远离所述固定单元的一侧,并用于连接所述角窗玻璃和固定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用于与固定单元共同将所述角窗玻璃固定于车身钣金上,且与所述车身钣金连接后,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面与所述车身钣金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mm。本申请提供的后三角窗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为了满足特殊造型当后三角窗的冲孔深度较浅时,亮饰条与车身面差较大影响车身的外观以及行驶时会产生较大的风阻的问题。较大的风阻的问题。较大的风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升车辆乘坐的舒适度,都会在后排侧围上考虑安装既有采光性又有隐私性的后三角窗玻璃总成,目前,对车辆的造型也在不断追求极致,这给侧围的冲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靠D柱侧。受到一些特别造型的影响,后三角窗尾端的冲孔深度最多只能5.3mm左右,若深度继续加深,则容易导致钣金直接开裂。
[0003]相关技术中,第一种常用的固定方式为将玻璃和塑料嵌件通过软胶TPV连接,塑料嵌件成型后形成支撑平台,销柱再通过软胶与塑料嵌件粘接起来,并最终用来和销柱安装孔连接实现固定,第二种常用的固定方式为将销柱通过软胶TPV直接成型在玻璃上,与玻璃形成粘接,以用来和销柱安装孔连接实现固定。对于上述的两种固定方式,在软胶靠近车外表面的一面上均会另外再依次设置胶带以及亮饰条,而对于上述冲孔深度较小的情况,由于冲孔深度较浅,因此均会使得亮饰条突出车身表面,存在与车身面差较大的问题,在视觉上比较影响车身的外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角窗玻璃(1);固定单元(2),其用于设于所述角窗玻璃(1)靠近车辆D柱底部的顶角的一侧,且所述固定单元(2)至少部分与所述角窗玻璃(1)相互重叠;连接单元(3),其设于所述角窗玻璃(1)远离所述固定单元(2)的一侧,并用于连接所述角窗玻璃(1)和固定单元(2),所述连接单元(3)用于与固定单元(2)共同将所述角窗玻璃(1)固定于车身钣金上,且与所述车身钣金连接后,所述连接单元(3)的外侧面与所述车身钣金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2)包括固定主体(20),所述固定主体(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沿远离所述角窗玻璃(1)的方向逐渐变小,以用于与车身钣金对应位置的形状契合,所述固定主体(20)尺寸较大的一端设有连接翻边(21),所述连接翻边(21)至少部分与所述角窗玻璃(1)相互重叠。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主体(20)呈朝远离所述角窗玻璃(1)的方向凸起的弧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翻边(21)为平面,并与所述固定主体(20)的对应边弧形过渡连接,所述连接翻边(21)呈弧形,并与所述角窗玻璃(1)的重叠部分的平均宽度不小于2.7~3.3mm。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主体(20)与连接翻边(21)相连的一边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部(22),所述凹陷部(22)也为弧形结构。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3)包括:至少三个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金洋贠涛戴乐宏刘洋赵匡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