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塔里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055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属于增温设施技术领域,已解决现有的增温设施大多使用手动调节高度,在此增温试验条件下不便于试验有序高效进行,且现有的增温设施不便于对增温角度进行调节,导致作物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外侧安装有驱动机构,且支撑主体外侧滑动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底部安装有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底部安装有增温装置;通过设置有锥形齿轮A和驱动轴顶端锥形齿轮,实现了使驱动轴带动卷线筒转动将驱动绳卷起或松动的效果,实现了使驱动绳配合第二滑轮带动红外加热管上下移动的目的;起到了跟随作物生长高度对红外加热管高度进行调节的作用;以便达到更理想的增温效果。温效果。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增温设施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全球气象资料显示,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中气温呈现增加趋势,增温条件下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支撑,做增温试验的课题越来越多,在试验条件中增温因素目前大多是靠增温设施来实现,进一步增温设施高度要随着作物生长高度来做调节。
[0003]基于上述,现有的增温设施大多使用手动调节高度,而且需要两人合作完成,在此增温试验条件下不便于试验有序高效进行,且现有的增温设施不便于对增温角度进行调节,多半采用固定式结构,导致作物受热不均匀,降低了增温设施的实用性。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增温设施大多使用手动调节高度,在此增温试验条件下不便于试验有序高效进行,且现有的增温设施不便于对增温角度进行调节,导致作物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6]本技术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包括:底板,底板主体设置为方形结构,且底板数量设置为两组;支撑架,支撑架固定设置于两组底板顶部之间,且支撑架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滑轮架A,滑轮架A固定设置于支撑架顶侧底部,且滑轮架A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第一滑轮,第一滑轮安装于滑轮架A内部;固定环,固定环固定设置于支撑架顶部外侧;固定架,固定架固定设置于支撑架外侧,且固定架主体设置为L形结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安装于固定架外侧;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安装于固定架外侧;所述支撑主体外侧安装有驱动机构,且支撑主体外侧滑动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底部安装有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底部安装有增温装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架,驱动架安装于支撑架顶侧底部;驱动轴,驱动轴安装于驱动架内部,且驱动轴顶端安装有锥形齿轮;卷线筒,卷线筒固定设置于驱动轴外侧;锥形齿轮A,锥形齿轮A固定设置于电机装置轴端,且电机装置与控制模块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驱动绳,驱动绳一端固定设置于卷线筒外侧,且驱动绳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固定环内部;驱动绳与第一滑轮顶部内侧相贴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筒,连接筒安装于支撑架两侧外部,且连接筒数量设置为两组;连接柱,连接柱固定设置于两组连接筒外侧之间;滑轮架B,滑轮架B固定
设置于连接柱顶部;第二滑轮,第二滑轮安装于滑轮架B内部,且第二滑轮底部内侧设置有驱动绳;滚珠,滚珠安装于连接筒内部,且滚珠外侧与支撑架外侧相贴合。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架,控制架固定设置于连接柱底部;控制轴,控制轴安装于控制架内部;控制齿轮,控制齿轮固定设置于控制轴外侧;固定板,固定板固定设置于连接柱底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滑动板,滑动板主体设置为T形结构,且滑动板滑动设置于固定板内部;控制环,控制环固定设置于滑动板底部,且控制环内侧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轮齿结构;控制环底部安装有齿条,且控制环底部齿条与控制齿轮相啮合;缺齿轮,缺齿轮固定设置于电机装置轴端,且电机装置与控制模块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缺齿轮缺齿角度设置为
°
,且缺齿轮与控制环内侧顶部与底部轮齿结构相啮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增温装置包括:增温架,增温架固定设置于控制轴外侧;红外加热管,红外加热管安装于增温架内部,且红外加热管与控制开关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连接孔,连接孔开设于增温架内部;防护罩,防护罩安装于增温架底部,且防护罩顶部与增温架底部相贴合;连接杆,连接杆滑动设置于防护罩内部,且连接杆后端与防护罩内部之间设置有弹簧件;连接杆顶部设置为斜边结构,且连接杆滑动设置于连接孔内侧。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锥形齿轮A和驱动轴顶端锥形齿轮,实现了使驱动轴带动卷线筒转动将驱动绳卷起或松动的效果,实现了使驱动绳配合第二滑轮带动红外加热管上下移动的目的;起到了跟随作物生长高度对红外加热管高度进行调节的作用,以便达到更理想的增温效果;利用滚珠配合连接筒,达到了增强连接柱滑动效果的目的,起到了防止增温架以及红外加热管因外界风力出现大幅度晃动的作用。
[0015]2、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缺齿轮和控制环内侧底部与顶部轮齿结构,实现了使控制环通过其底部齿条带动控制齿轮往复转动的效果,达到了使控制轴带动增温架以及红外加热管往复转动的目的,起到了使作物受热均匀,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作物受到一定程度损伤的作用。
[0016]3、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连接杆和弹簧件以及连接孔,实现了轻松便捷对防护罩安装和拆卸的效果,达到了方便对防护罩进行清洗的目的,起到了防止红外加热管因灰尘过多导致加热效果下降的作用;增强了增温设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支撑主体与连接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机构与控制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增温架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的防护罩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局部A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B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5]1、支撑主体;101、底板;102、支撑架;103、滑轮架A;104、第一滑轮;105、固定环;
106、固定架;107、控制模块;108、控制开关;
[0026]2、驱动机构;201、驱动架;202、驱动轴;203、卷线筒;204、锥形齿轮A;205、驱动绳;
[0027]3、连接机构;301、连接筒;302、连接柱;303、滑轮架B;304、第二滑轮;305、滚珠;
[0028]4、控制装置;401、控制架;402、控制轴;403、控制齿轮;404、固定板;405、滑动板;406、控制环;407、缺齿轮;
[0029]5、增温装置;501、增温架;502、红外加热管;503、连接孔;504、防护罩;50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主体(1);所述支撑主体(1)包括:底板(101),底板(101)主体设置为方形结构,且底板(101)数量设置为两组;支撑架(102),支撑架(102)固定设置于两组底板(101)顶部之间,且支撑架(102)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滑轮架A(103),滑轮架A(103)固定设置于支撑架(102)顶侧底部,且滑轮架A(103)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第一滑轮(104),第一滑轮(104)安装于滑轮架A(103)内部;固定环(105),固定环(105)固定设置于支撑架(102)顶部外侧;固定架(106),固定架(106)固定设置于支撑架(102)外侧,且固定架(106)主体设置为L形结构;控制模块(107),控制模块(107)安装于固定架(106)外侧;控制开关(108),控制开关(108)安装于固定架(106)外侧;所述支撑主体(1)外侧安装有驱动机构(2),且支撑主体(1)外侧滑动设置有连接机构(3);所述连接机构(3)底部安装有控制装置(4),且控制装置(4)底部安装有增温装置(5)。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架(201),驱动架(201)安装于支撑架(102)顶侧底部;驱动轴(202),驱动轴(202)安装于驱动架(201)内部,且驱动轴(202)顶端安装有锥形齿轮;卷线筒(203),卷线筒(203)固定设置于驱动轴(202)外侧;锥形齿轮A(204),锥形齿轮A(204)固定设置于电机装置轴端,且电机装置与控制模块(107)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驱动绳(205),驱动绳(205)一端固定设置于卷线筒(203)外侧,且驱动绳(205)另一端固定设置于固定环(105)内部;驱动绳(205)与第一滑轮(104)顶部内侧相贴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增温设施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连接筒(301),连接筒(301)安装于支撑架(102)两侧外部,且连接筒(301)数量设置为两组;连接柱(302),连接柱(302)固定设置于两组连接筒(301)外侧之间;滑轮架B(303),滑轮架B(303)固定设置于连接柱(302)顶部;第二滑轮(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倩王兴鹏付媛媛李国辉唐茂淞
申请(专利权)人:塔里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