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齿相变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044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铲齿相变散热器,包括散热基座、铲齿散热单元以及散热盖板;散热基座内设有冷媒腔室;散热基座的第一表面上设有发热区域,铲齿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上,散热盖板设置在铲齿散热单元上;铲齿散热单元包括至少一扁平管、设置在扁平管至少一表面上的多个铲齿;扁平管垂直连接在散热基座和散热盖板之间并与冷媒腔室相连通;扁平管内设有多个隔板,将扁平管的内部通道分成多个流道;散热盖板设有导流槽,扁平管内的流道通过导流槽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铲齿相变散热器,通过将扁平管内分隔为多个流道的设置,结合散热盖板上导流槽将各流道相连通,实现冷凝的自循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铲齿相变散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
,尤其涉及一种铲齿相变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集成高精度高频率的芯片相序问世,随着芯片性能的提升而为之带来的是更高的发热量。为保证CPU在适应的温度区间正常运算,而在其外部对其进行强制降温保证元器件不致过热失效,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各式风冷、水冷式散热器均难以满足结构轻巧且高效散热的客户需求。
[0003]为满足需求,市场上出现了相变散热器,利用相变工质的受热汽化以及冷凝液化带走热量。而现有的相变散热器,主要以竖管连接在底座上,底座内的相变工质汽化后向上流至竖管内,再传热至竖管外部的翅片,以此带走热量,汽化后的相变工质再冷凝液化从竖管向下回流。上述的相变散热器,相变工质的汽化和液化均在竖管一个流道内流动,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冷媒自循环的铲齿相变散热器。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铲齿相变散热器,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散热基座、铲齿散热单元以及散热盖板;
[0006]所述散热基座内设有冷媒腔室;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与发热器件贴合的发热区域,所述铲齿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盖板设置在所述铲齿散热单元上;
[0007]所述铲齿散热单元包括至少一扁平管、设置在所述扁平管至少一表面上的多个铲齿;所述扁平管垂直连接在所述散热基座和散热盖板之间并与所述冷媒腔室相连通;所述扁平管内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扁平管的内部通道分成多个流道;所述散热盖板朝向所述散热基座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扁平管的管口相配合的导流槽,所述扁平管内的流道通过所述导流槽相连通。
[0008]优选地,在所述扁平管内,正对在所述发热区域上方的流道形成冷媒受热向上流动的传热流道,位于所述传热流道两侧的其他所述流道形成冷媒冷凝向下流动的回流流道;所述传热流道、导流槽、回流流道和冷媒腔室依次相连通,形成冷媒散热循环回路。
[0009]优选地,所述散热盖板朝向所述散热基座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扁平管的管端相适配的限位槽,并且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导流槽的外围;所述扁平管朝向所述散热盖板的管端配合在所述限位槽内。
[0010]优选地,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对应所述扁平管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扁平管的流道和冷媒腔室。
[0011]优选地,所述铲齿相变散热器还包括多个相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冷媒腔室内的支撑鳍片,每一所述支撑鳍片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冷媒腔室的顶面和底面;
[0012]所述支撑鳍片上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设有缺口。
[0013]优选地,在所述支撑鳍片的长度方向,所述支撑鳍片的相对两端与对应的所述冷媒腔室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
[0014]优选地,所述铲齿散热单元包括至少三个所述扁平管;其中两个所述扁平管的一表面设有所述铲齿,形成第一铲齿管;其余的所述扁平管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铲齿,形成第二铲齿管;
[0015]两个所述第一铲齿管在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一表面上以所述铲齿相向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铲齿管间隔排布在两个所述第一铲齿管之间。
[0016]优选地,所述散热基座包括底座以及底盖;所述底座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底盖配合并连接在所述底座上,将所述容置槽封闭形成所述冷媒腔室;
[0017]所述底座背向所述底盖的表面形成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一表面,所述底盖背向所述底座的表面形成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
[0018]优选地,所述铲齿相变散热器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冷媒腔室抽真空以及供冷媒进出所述冷媒腔室的注入管;所述注入管设置在所述散热基座上并连通所述冷媒腔室。
[0019]优选地,所述散热基座内设有与所述冷媒腔室连通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与其凹凸配合的卡接头,所述卡接头内设有贯穿卡接头相对两侧的通道孔,所述注入管的一端插接在所述通道孔内,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散热基座的方向延伸。
[0020]本专利技术的铲齿相变散热器,通过将扁平管内分隔为多个流道的设置,实现冷媒蒸发和冷凝液化在不同流道内流动,结合散热盖板上导流槽将各流道相连通,以利用各流道间压力差加快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回流至散热基座内,实现冷凝的自循环,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及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的俯视图;
[0024]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图2中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中散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图5所示散热基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中第一铲齿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中第二铲齿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中散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中支撑鳍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铲齿相变散热器,包括散热基座10、铲齿散热单
元20以及散热盖板30,散热基座10和散热盖板30相对间隔设置,铲齿散热单元20连接在散热基座10和散热盖板30之间。散热基座10与发热器件贴合,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基座10,最后通过铲齿散热单元20散至外部环境中。
[0034]其中,散热基座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与发热器件贴合的发热区域,发热区域优选位于第一表面的中部位置上。铲齿散热单元20设置在散热基座10的第二表面上,散热盖板30设置在铲齿散热单元20上。
[0035]散热基座10内设有冷媒腔室100,用于容纳冷媒;通过冷媒的吸热蒸发汽化以及冷凝液化将发热区域的热量传递至在铲齿散热单元20。结合第一表面上的发热区域,冷媒主要在位于发热区域上方的腔室部分内受热蒸发,在冷却降温后冷凝液化从发热区域外侧的腔室部分回流至冷媒腔室100内。
[0036]铲齿散热单元20包括至少一扁平管21、设置在扁平管21至少一表面上的多个铲齿22。扁平管21以其相对的两个管端分别朝向散热基座10和散热盖板30,垂直连接在散热基座10和散热盖板30之间。扁平管21内设有多个隔板211,隔板211将扁平管21的内部通道分成多个流道210,多个流道210分别用于冷媒向上流动和冷媒向下流动。每一流道210的延伸方向与扁平管21的内部通道延伸方向相同,均是垂直在散热基座10和散热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铲齿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散热基座、铲齿散热单元以及散热盖板;所述散热基座内设有冷媒腔室;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一表面上设有用于与发热器件贴合的发热区域,所述铲齿散热单元设置在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盖板设置在所述铲齿散热单元上;所述铲齿散热单元包括至少一扁平管、设置在所述扁平管至少一表面上的多个铲齿;所述扁平管垂直连接在所述散热基座和散热盖板之间并与所述冷媒腔室相连通;所述扁平管内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扁平管的内部通道分成多个流道;所述散热盖板朝向所述散热基座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扁平管的管口相配合的导流槽,所述扁平管内的流道通过所述导流槽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齿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扁平管内,正对在所述发热区域上方的流道形成冷媒受热向上流动的传热流道,位于所述传热流道两侧的其他所述流道形成冷媒冷凝向下流动的回流流道;所述传热流道、导流槽、回流流道和冷媒腔室依次相连通,形成冷媒散热循环回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齿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盖板朝向所述散热基座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扁平管的管端相适配的限位槽,并且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导流槽的外围;所述扁平管朝向所述散热盖板的管端配合在所述限位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铲齿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座的第二表面对应所述扁平管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扁平管的流道和冷媒腔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铲齿相变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齿相变散热器还包括多个相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冷媒腔室内的支撑鳍片,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振星刘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