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工业制冷、储能、电力调峰等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电力供求矛盾日渐尖锐,蓄冷储能技术在中央空调等领域的应用日显迫切。目前通常采用的蓄冷工质有:水、冰、共晶盐和水合物。水蓄冷这类非相变蓄冷工质是利用自身的显热来存储冷量,所以蓄冷密度小,占地空间大,已经逐渐被淘汰。以冰蓄冷为代表的相变蓄冷工质存在蓄冷温度低、蓄冷系统运行效率低,能耗损失严重的问题,在满足相同冷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冰蓄冷空调的综合能耗要比普通冷水机组高30%左右。对比传统的蓄冷工质,例如水、冰和共晶盐,气体水合物蓄冷具有更高的储冷密度和传热效率,成本较低。但现有水合物蓄冷技术普遍面临着水合物成核过程缓慢、循环生成稳定不明确、蓄冷过程冷损失较大等问题,导致蓄冷过程电能的额外消耗,降低了储能效率和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蓄冷系统水合物成核缓慢,储能转化率低的不足,提供以下技术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水机组(1)、第一溶液泵(3)、第一流量计(4)、第一单向阀门(5)、第一双向阀门(6)、第二单向阀门(7)、第二溶液泵(8)、取冷系统(10)、第三单向阀门(11)、第四单向阀门(12)、第二流量计(13)、系统监控装置(14)、直流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15)、浓度测量系统(21)、第二气泵(24)、第二双向阀门(25)分气装置(28)、水合物蓄冷槽(29)、气流扰动装置(31)、支管路Ⅰ(34)、支管路Ⅱ(35)、支管路Ⅲ(36)、支管路Ⅳ(37)、支管路
Ⅴ
(38)、温度传感器组;所述冷水机组(1)的出水口端通过支管路Ⅰ(34)与取冷系统(10)进口连通,冷水机组(1)的进水口端通过支管路Ⅱ(35)与取冷系统(10)出口连通;所述支管路Ⅰ(34)上沿载冷剂输送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一溶液泵(3)、第一流量计(4)、第一单向阀门(5)、第二单向阀门(7)、第二溶液泵(8);支管路Ⅱ(35)上沿载冷剂输送方向上依次设有第三单向阀门(11)、第四单向阀门(12)、第二流量计(13);所述水合物蓄冷槽(29)为一密封容器,内部充有水合物蓄冷工质,蒸发器盘管(33)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29)内且浸没在水合物蓄冷工质内;所述水合物蓄冷槽(29)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组,温度传感器组的终端与系统监控装置(14)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门(5)与第二单向阀门(7)之间支管路Ⅰ(34)通过支管路Ⅲ(36)与蒸发器盘管(33)的一端连通,第三单向阀门(11)与第四单向阀门(12)之间的支管路Ⅱ(35)通过支管路Ⅳ(37)与蒸发器盘管(3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支管路Ⅲ(36)上设有第一双向阀门(6),支管路Ⅳ(37)上设有第二双向阀门(25);所述支管路
Ⅴ
(38)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29)外部,支管路
Ⅴ
(38)上端与水合物蓄冷槽(29)内壁顶部连通,支管路
Ⅴ
(38)下端与分气装置(28)连接,分气装置(28)通过软管与设置于水合物蓄冷槽(29)内的气流扰动装置(31)连接,所述支管路
Ⅴ
(38)上设有第二气泵(24),支管路
Ⅴ
(38)为隔热管;所述取冷系统(10)内设置有换热器(9);用于控制系统电源的直流电源及电路控制系统(15)设置于蓄冷系统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6)、第一温度传感器(17)、第二压力传感器(26)、第二温度传感器(27);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6)、第一温度传感器(17)设置于支管路Ⅲ(36)上且位于靠近蒸发器盘管(33)的一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26)、第二温度传感器(27)设置于支管路Ⅳ(37)上且位于靠近蒸发器盘管(33)的一侧;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6)、第一温度传感器(17)、第二压力传感器(26)、第二温度传感器(27)均通过温压传感器模块与系统监控装置(1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浓度测量系统(21),固液分离器(22),自动取样装置(23),所述浓度测量系统(21)经管路与固液分离器(22)连接,固液分离器(23)经管路与自动取样装置(23)连接,自动取样装置(23)经管路与水合物蓄冷槽(29)内的蓄冷工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测量系统(21)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端(42)、浓度测量探针(43)、样品溶液(44)、检测瓶(45),所述检测瓶(45)经管路与固液分离器(22)连接,样品溶液(44)置于检测瓶(45)内、浓度测量探针(43)一端与数据采集分析端(42)连接,浓度测量探针(43)探入至检测瓶(45)中样品溶液(4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笼形水合物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合物蓄冷槽(2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佳飞,吕源,张伦祥,宋永臣,王凡,夏新然,杨磊,张毅,凌铮,李洋辉,刘卫国,杨明军,刘瑜,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