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9131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包括:墨泵;固定架;滑槽,固定架设在固定架的顶部;载墨台,滑动设置在滑槽上,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沿滑槽长度方向移动;储墨罐,罐内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固定架设在载墨台上,并通过控制管道与墨泵连通;自动压力控制装置,设置在储墨罐的顶部,调节储墨罐内部压力;控制器,设置在固定架的一侧,与压力传感器、自动压力控制装置和墨泵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过程中的油墨浪费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问题,实现了油墨的集中供应和自动化控制。应和自动化控制。应和自动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印刷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印刷过程中通常每个印刷单元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加墨,这种加墨方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准确度低,加墨量往往多于实际需求,而且小罐装油墨亦不能完全用尽,从而造成浪费;第二,会增加油墨与空气接触的机会,使油墨内的溶剂挥发,令生产车间的VOC含量大增,影响工作环境,而且油墨内溶剂挥发会增加油墨的黏稠度,形成“墨皮”,影响油墨质量;第三,油墨过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会增加油墨被杂质污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影响油墨质量;此外,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人工加墨所需的操作时间较长,从而增加了印刷企业人工负担
[0003]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过程中的油墨浪费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问题。实现了油墨的集中供应和自动化控制,降低了印刷生产成本和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印刷生产效率,实现绿色印刷生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包括:
[0007]墨泵;
[0008]固定架;
[0009]滑槽,固定架设在所述固定架的顶部;
[0010]载墨台,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上,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沿所述滑槽长度方向移动;
[0011]储墨罐,罐内侧壁设有两个液位传感器,固定架设在所述载墨台上,并通过控制管道与所述墨泵连通;
[0012]自动压力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储墨罐的顶部,调节储墨罐内部压力;
[0013]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与所述液位传感器、自动压力控制装置和墨泵电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0015]丝杠,穿过所述载墨台,并与所述载墨台螺纹配合;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滑槽的两端转动连接;
[0016]步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一端,其输出轴与所述丝杠传动连接。
[0017]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根据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范围,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压缩空气输入压力和墨泵最高压力;
[0019]根据油墨的流变特性和黏度数据,确定控制管道不同直径下对应的管道长度。
[0020]优选地,所述根据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范围,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压缩空气输入压力和墨泵最高压力,包括以下步骤:
[0021]墨泵压力计算如下式所示:
[0022]P=P
c
×
γ
[0023]式中,P
c
为压缩空气输入压力,γ为墨泵压力传输比;
[0024]保证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为10~15MPa,则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为16∶1,压缩空气输入压力为0.8MPa,泵墨压力最高为12.8MPa。
[0025]优选地,所述流变特性的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0026]对油墨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根据雷诺数得知,油墨在管路中的流动被视作层流流动;由于油墨具有黏性,油墨在管壁上流动速度视作0,在管道中心流速最大,则:
[0027]油墨在管路中的层流运动微分方程表示为:
[0028][0029]式中,μ为油墨黏度,l为管路长度,ΔP为压强降,r为管道半径;
[0030]油墨在管路中的流量Q的计算如下式所示:
[0031][0032]根据泵墨压力,计算出泵墨量为18L/min。
[0033]优选地,所述控制管道不同直径下对应的管道长度,包括以下步骤:
[0034]根据泵墨压力、油墨流量和油墨黏度数据,通过油墨在管路中的流量计算公式,极端得到输墨管道直径和长度的关系值:
[0035]d4/l
[0036]再根据该关系值进一步计算得到不同管道直径下的管道长度。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8]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过程中的油墨浪费和VOCs排放问题。实现了油墨的集中供应和自动化控制,降低了印刷生产成本和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了印刷生产效率,实现绿色印刷生产。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中供墨结构示意图;
[004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加墨装置结构图。
[0041]图中,1、固定架;2、滑槽;3、载墨台;4、储墨罐;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43]实施例1
[004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如图1

2所示,具体包括:
[0045]墨泵;固定架1;滑槽2,固定架设在固定架1的顶部;载墨台3,滑动设置在滑槽2上,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沿滑槽2长度方向移动;储墨罐4,罐内底部设有液位传感器,判断罐内液位,储墨罐4固定架设在载墨台3上,并通过控制管道与墨泵连通;自动压力控制装置,设置在储墨罐4的顶部,调节储墨罐4内部压力;控制器5,设置在固定架1的一侧,与压力传感器、自动压力控制装置和墨泵电连接。
[0046]进一步的,驱动装置包括:丝杠,穿过载墨台3,并与载墨台3螺纹配合;其两端分别与滑槽2的两端转动连接;步进电机,固定设置在滑槽2的一端,其输出轴与丝杠传动连接。
[0047]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8]S1:根据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范围,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压缩空气输入压力和墨泵最高压力;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0049]墨泵压力计算如下式所示:
[0050]P=P
c
×
γ
[0051]式中,P
c
为压缩空气输入压力,γ为墨泵压力传输比;
[0052]保证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为10~15MPa,则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为16∶1,压缩空气输入压力为0.8MPa,泵墨压力最高为12.8MPa。
[0053]S2:根据油墨的流变特性和黏度数据,确定控制管道不同直径下对应的管道长度。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0054]对油墨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根据雷诺数得知,油墨在管路中的流动被视作层流流动;由于油墨具有黏性,油墨在管壁上流动速度视作0,在管道中心流速最大,则:油墨在管路中的层流运动微分方程表示为:
[0055][0056]式中,μ为油墨黏度,l为管路长度,ΔP为压强降,r为管道半径;
[0057]油墨在管路中的流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墨泵;固定架(1);滑槽(2),固定架设在所述固定架(1)的顶部;载墨台(3),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2)上,并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沿所述滑槽(2)长度方向移动;储墨罐(4),罐内侧壁设有两个液位传感器,固定架设在所述载墨台(3)上,并通过控制管道与所述墨泵连通;自动压力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储墨罐(4)的顶部,调节储墨罐(4)内部压力;控制器(5),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的一侧,与所述液位传感器、自动压力控制装置和墨泵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丝杠,穿过所述载墨台(3),并与所述载墨台(3)螺纹配合;其两端分别与所述滑槽(2)的两端转动连接;步进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滑槽(2)的一端,其输出轴与所述丝杠传动连接。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范围,确定墨泵的压力传输比、压缩空气输入压力和墨泵最高压力;根据油墨的流变特性和黏度数据,确定控制管道不同直径下对应的管道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机用油墨集中供墨系统的参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油墨顺利输送的压力范围,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锐陈亮惠萌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