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技术

技术编号:332907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包括地面、地下水层和管道井,所述管道井插入地面内,所述管道井的内壁上设置铺设有加固井壁,所述管道井内安装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与加固井壁的表面相接触,所述透水管内靠近管道井井口的一端设置有防护面罩,所述防护面罩的正下方平行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过滤装置的表面垂直连接有拉伸筒。该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通过将管道井的深度在地下水面以上10~15m左右,既能节省挖掘成本,也能聚集土壤的下渗水,同时还能避免污染地下水,通过设置加固井壁,铺设的粗砂和中砂,可过滤净化渗入管道井的水。可过滤净化渗入管道井的水。可过滤净化渗入管道井的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牡丹田防涝
,具体为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

技术介绍

[0002]牡丹花色泽艳丽、花型丰富、花大而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被誉为“花中之王”,是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牡丹根肉质,耐干旱、畏涝。水分过多,会造成根际缺氧,生长不好,甚至烂根死苗。在我国北方,夏秋季节多雨,会严重影响牡丹的生长和繁育。以2021年为例,因秋季降水多,牡丹田内涝严重,植株死亡1/3以上。
[0003]此外,我国江南一带地处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次数多且强度大,土壤水分常处于过饱和状态,牡丹生长势差,限制了牡丹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我国江南一带地处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次数多且强度大,土壤水分常处于过饱和状态,牡丹生长势差,限制了牡丹在江南地区的发展。
[0004]目前针对这一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途径:一是,通过研究人工水涝胁迫下的外观形态和抗逆性生理生化指标,筛选相对抗涝的品种;二是,外施钙通过减缓叶绿素含量下降、电导率和MDA上升等方式缓解淹水胁迫对牡丹的伤害;三是,田地周边挖排水沟。然而,以上途径虽有缓解但均存在弊端。筛选相对抗涝品种,不仅限制了其它品种的使用,抗涝品种实地栽植后也需较长的适应期;施用外源钙仅是减缓伤害;田地周边挖排水沟,不仅占用土地面积,影响美观,而且降雨多且大时,作用较小。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一种牡丹田防涝设施,包括地面、地下水层和管道井,所述管道井插入地面内,所述管道井的内壁上设置铺设有加固井壁,所述管道井内安装有透水管,所述透水管与加固井壁的表面相接触,所述透水管内靠近管道井井口的一端设置有防护面罩,所述防护面罩的正下方平行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过滤装置的表面垂直连接有拉伸筒,所述拉伸筒上通过限位筒连接在防护面罩的底部,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有抽水泵,且抽水泵上分别连接有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底部设置有顶撑杆,所述顶撑杆上远离控制盒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浮球,所述管道井设置在地下水层的上方。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盒与抽水泵电性连接,所述顶撑杆的一端活动穿过控制盒的底部,并固定连接有触发板,所述控制盒内的顶部安装有触发座。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筒垂直连接在防护面罩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拉伸筒的一端活动插入限位筒内,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限位筒的一端内壁通过恢复弹簧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装置的底部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
环固定连接在透水管的内壁上,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支撑架、联通板和穿透孔,所述支撑架与限位环的大小相匹配,且支撑架的表面覆盖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联通板安装在支撑架的中部,所述穿透孔穿过联通板设置。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抽水泵上的出水管通过穿过穿透孔,并穿过拉伸筒和限位筒,延伸至外侧,所述进水管的一端穿过固定板,并延伸至管道井的底部,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在透水管的两侧内壁上。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面罩为圆形结构,并覆盖在管道井一端的管口处,所述防护面罩上开设有漏水槽,所述防护面罩的中部安装有密封座,所述出水管的一端穿过密封座设置,所述防护面罩的表面边缘处通过多个定位螺钉固定连接在透水管上。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浮球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顶撑杆垂直连接在安装架的中部。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S1:在地下水层上方10~15cm的位置挖通管道井,既能节省挖掘成本,也能聚集土壤的下渗水,同时还能避免污染地下水;
[0015]S2:在管道井的表面铺设加固井壁,在加固井壁的表面安装透水管;
[0016]S3:在固定板上安装抽水泵,并将进水管的一端置于管道井的底部,浮球设置在固定板的下方;
[0017]S4:将过滤装置穿过出水管,并且放置在限位环上,出水管由密封座穿出,在管道井的管口处固定防护面罩,并且防护面罩表面的地面上搭设花架。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井的井口直径为30~50cm,所述加固井壁采用粗砂和中砂,可过滤净化渗入管道井的水铺砂的厚度在30~50cm。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浮球的最低高度为距离管道井的底部2m处,所述透水管采用无砂透水管。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该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通过将管道井的深度在地下水面以上10~15m左右,既能节省挖掘成本,也能聚集土壤的下渗水,同时还能避免污染地下水,通过设置加固井壁,铺设的粗砂和中砂,可过滤净化渗入管道井的水,解决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水平衡难题,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生态、景观效益及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0022]2、该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通过设置浮球,能通过管道井底部液面的高度调整,浮球随之高度改变,浮球控制抽水泵的开关,及时将管道井内的水排出,通过在管道井的井口处设置防护面罩,既能使水无阻挡的流入管道井内,又能对管道井的表面进行防护,防止人员或者其他生物落入内部,增加了整个设施的安全性;
[0023]3、该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并且将过滤装置设置在防护面罩的底部,与防护面罩之间具备连接关系,能通过安装防护面罩,从而固定过滤装置的位置,而且在将通过过滤装置的水经过再次的过滤,防止管道井的底部沉淀过多的杂质,一方面影响浮球的运作,另一方面也不方便清理。
附图说明
[00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牡丹田防涝方法及设施的过滤装置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B处放大图。
[0029]图中:1、地面;2、管道井;3、限位环;4、过滤装置;401、支撑架;402、联通板;403、穿透孔;5、出水管;6、防护面罩;7、定位螺钉;8、透水管;9、加固井壁;10、地下水层;11、固定板;12、抽水泵;13、进水管;14、控制盒;15、触发板;16、顶撑杆;17、浮球;18、密封座;19、限位筒;20、拉伸筒;21、恢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1]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牡丹田防涝设施,包括地面(1)、地下水层(10)和管道井(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井(2)插入地面(1)内,所述管道井(2)的内壁上设置铺设有加固井壁(9),所述管道井(2)内安装有透水管(8),所述透水管(8)与加固井壁(9)的表面相接触,所述透水管(8)内靠近管道井(2)井口的一端设置有防护面罩(6),所述防护面罩(6)的正下方平行设置有过滤装置(4),所述过滤装置(4)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11),所述过滤装置(4)的表面垂直连接有拉伸筒(20),所述拉伸筒(20)上通过限位筒(19)连接在防护面罩(6)的底部,所述固定板(11)上安装有抽水泵(12),且抽水泵(12)上分别连接有出水管(5)和进水管(13),所述固定板(11)的底部安装有控制盒(14),所述控制盒(14)的底部设置有顶撑杆(16),所述顶撑杆(16)上远离控制盒(14)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浮球(17),所述管道井(2)设置在地下水层(10)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田防涝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14)与抽水泵(12)电性连接,所述顶撑杆(16)的一端活动穿过控制盒(14)的底部,并固定连接有触发板(15),所述控制盒(14)内的顶部安装有触发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田防涝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筒(19)垂直连接在防护面罩(6)底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拉伸筒(20)的一端活动插入限位筒(19)内,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限位筒(19)的一端内壁通过恢复弹簧(2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田防涝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4)的底部设置有限位环(3),所述限位环(3)固定连接在透水管(8)的内壁上,所述过滤装置(4)包括支撑架(401)、联通板(402)和穿透孔(403),所述支撑架(401)与限位环(3)的大小相匹配,且支撑架(401)的表面覆盖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联通板(402)安装在支撑架(401)的中部,所述穿透孔(403)穿过联通板(402)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丹田防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伟张亚声许庆标郁国强韩晨静鲁仪增
申请(专利权)人:菏泽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菏泽市林木良种繁育苗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山东省药乡林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