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904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包括自行车、VR眼镜、框架和可模拟坡度和角度的平台,自行车通过支架安装在平台上,自行车的后轮的轮轴处开有锥形槽,锥形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向后轮提供阻力或助力从而模拟上坡或下坡的摩擦塞,自行车的后轮的下方安装有用于稳定后轮的稳定皮带,自行车的前轮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前轮转向角度的转台,框架上安装有用于模拟风向的风扇,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虚拟现实与单车骑行结合到一起可以使用户长时间在室内锻炼也不会产生枯燥感,而且也能根据用户的状态来调节动感单车骑行的力,同时可以让用户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让用户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让用户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虚拟现实健身
,具体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骑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防止和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病,还能有效控制体重,所以骑行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在室外进行骑行不仅会受到车流红绿灯的干扰,而且在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污浊的空气还会对锻炼者的身体产生影响。目前有采用动感单车的方式在室内进行锻炼,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动感单车无法实时检测用户的疲劳度,无法根据用户的疲劳度来实时调节动感单车骑行的力,同时也无法保证用户骑行的姿势;除此之外,在室内长时间运动也会让用户产生枯燥感,从而降低用户的锻炼欲望,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包括自行车、VR眼镜、框架和可模拟坡度和角度的平台,用户在骑行的时候可以佩戴VR眼镜播放VR影像,同时平台根据影像来调整坡度或角度,让用户达到沉浸式体验,避免用户长时间在室内锻炼从而产生枯燥感,所述自行车通过支架安装在平台上,所述自行车的后轮的轮轴处开有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向后轮提供阻力或助力从而模拟上坡或下坡的摩擦塞,在用户没有感到疲劳的时候摩擦塞向后轮提供阻力,使用户的锻炼效果更好,在用户感到疲劳之后摩擦塞提供助力,可以使用户适当的进行缓慢的运动,最后在停止运动,这样可以很好的使在高强度运动时快速流动的血液循环慢慢的平稳下来,也有利于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所述自行车的后轮的下方安装有用于稳定后轮的稳定皮带,稳定皮带可以使自行车的后轮不会悬空的转动,从而可以使后轮保持稳定,自行车的前轮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前轮转向角度的转台,框架上安装有用于模拟风向的风扇。
[0005]优选的,所述平台包括固定框和底盘,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四角处均安装有角度油缸,所述角度油缸的输出杆通过连接球与底盘相互接触,控制角度油缸输出杆的伸缩可以控制底盘调整坡度和角度,所述底盘的中部通过万向节连接有限位杆,底盘的下侧面四角均安装有震动电机,通过震动电机可以模拟颠簸,所述限位杆的下端滑动连接在限位套的内部,所述限位套固定连接在固定框上,限位杆和限位套可以使底盘更加稳定。
[0006]优选的,所述转台包括固定座和转动座,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平台上,所述转动座转动连接在固定座上,且转动座的上侧面开有与自行车前轮相适配的轮槽,在前轮进行转向的时候,转台可以检测转向的角度,让VR眼镜可以播放对应的画面,从而可以更加逼真的进行模拟。
[0007]优选的,所述稳定皮带安装在空槽的内部,所述空槽的内部安装有多个挤压轴,所述挤压轴转动连接在两个滑杆之间,且挤压轴与稳定皮带上层的内侧面紧密贴合,所述滑杆滑动连接在空槽槽壁上开有的滑槽内,且滑杆通过第一弹簧与滑槽的下侧槽壁相互连接,第一弹簧通过滑杆将挤压轴向上顶去,挤压轴可以使稳定皮带与自行车的后轮紧密的贴合,使稳定皮带的稳定效果更好。
[0008]优选的,所述框架包括安装架和多个支柱,且支柱通过螺栓与安装架相互连接,所述安装架通过其上开有的环槽转动连接有转环,所述风扇安装在转环上,且转环由安装在支柱上的第一电机驱动,第一电机可以不断的调整风扇的角度,可以模拟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风的风向。
[0009]优选的,所述摩擦塞安装在活动杆上,所述活动杆一端滑动安装在转动框的内部,所述活动杆上固定安装有转盘,所述基杆上安装有摩擦油缸,且所述摩擦油缸的输出端与转盘转动卡接,摩擦油缸输出杆的伸缩可以控制摩擦塞对锥形槽槽壁的挤压力,所述摩擦油缸安装在转动框的内部,所述转动框通过其上固定连接有的凸轴转动连接在基杆上,所述基杆固定连接在平台,且基杆上开有与凸轴相适配的转槽,所述基杆上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贯穿基杆并延伸至其上开有的空腔内并固定接有固定齿盘,所述空腔与转槽相通,所述凸轴的内侧面上通过第二弹簧滑动连接有滑动齿盘,所述滑动齿盘与空腔的侧壁活动卡接,所述滑动齿盘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铁,所述空腔的侧壁上安装有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是否通电,从而可以控制滑动齿盘是与空腔的侧壁活动卡接或者是与固定齿盘相互卡接,继而可以控制摩擦塞向后轮提供阻力或助力。
[0010]优选的,所述锥形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衬套,衬套的设置可以使摩擦塞与锥形槽槽壁之间有更好的摩擦力。
[0011]优选的,所述自行车的车把滑动连接在车架上开有的滑轨内,所述车把的两端安装有用于检测用户骑行姿势的视觉检测探头,所述车把由视觉检测探头控制滑动,视觉检测模块可以检测用户骑行的姿势是否标准,并可以通过控制车把的位置来使用户的骑行姿势达到标准。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摩擦塞和第二电机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摩擦塞可以挤压锥形槽的槽壁施加阻力,可以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而第二电机带动摩擦塞转动可以提供助力,让使用者在感到疲劳的时候可以进行慢慢的放松;
[0013]通过车把和滑轨之间的配合,实现了视觉检测探头可以检测用户的手臂姿势是否标准,并且可以通过控制车把在滑轨上的滑动,来使用户的手臂保持标准的姿势;
[0014]本专利技术将虚拟现实与单车骑行结合到一起可以使用户长时间在室内锻炼也不会产生枯燥感,而且也能根据用户的状态来调节动感单车骑行的力,同时可以让用户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固定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滑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转环与环槽的爆炸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底盘与固定框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锥形槽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固定齿盘与空腔的爆炸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摩擦塞与锥形槽的爆炸图;
[0023]图9为本专利技术稳定皮带与空槽的爆炸图;
[0024]图10为本专利技术转动座与固定座的爆炸图;
[0025]图11为本专利技术自行车座椅的剖视图;
[0026]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架与支柱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专利技术角度油缸与阀门的油路连接示意图。
[0028]图中:1、平台,101、固定框,102、底盘,103、角度油缸,104、限位杆,105、限位套,106、震动电机,107、阀门,108、连接球,2、自行车,201、车把,202、车架,203、滑轨,204、视觉检测探头,3、VR眼镜,4、支架,5、锥形槽,6、摩擦塞,7、稳定皮带,8、转台,801、固定座,802、转动座,803、轮槽,9、框架,901、安装架,902、支柱,903、环槽,904、转环,10、风扇,11、空槽,12、挤压轴,13、滑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包括自行车(2)、VR眼镜(3)、框架(9)和可模拟坡度和角度的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2)通过支架(4)安装在平台(1)上,所述自行车(2)的后轮的轮轴处开有锥形槽(5),所述锥形槽(5)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用于向后轮提供阻力或助力从而模拟上坡或下坡的摩擦塞(6),所述自行车(2)的后轮的下方安装有用于稳定后轮的稳定皮带(7),自行车(2)的前轮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前轮转向角度的转台(8),框架(9)上安装有用于模拟风向的风扇(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1)包括固定框(101)和底盘(102),所述固定框(101)的内部四角处均安装有角度油缸(103),所述角度油缸(103)的输出杆通过连接球(108)与底盘(102)相互接触,所述底盘(102)的中部通过万向节连接有限位杆(104),底盘(102)的下侧面四角均安装有震动电机(106),所述限位杆(104)的下端滑动连接在限位套(105)的内部,所述限位套(105)固定连接在固定框(10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8)包括固定座(801)和转动座(802),所述固定座(80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平台(1)上,所述转动座(802)转动连接在固定座(801)上,且转动座(802)的上侧面开有与自行车(2)前轮相适配的轮槽(8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多体感健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皮带(7)安装在空槽(11)的内部,所述空槽(11)的内部安装有多个挤压轴(12),所述挤压轴(12)转动连接在两个滑杆(13)之间,且挤压轴(12)与稳定皮带(7)上层的内侧面紧密贴合,所述滑杆(13)滑动连接在空槽(11)槽壁上开有的滑槽(14)内,且滑杆(13)通过第一弹簧(15)与滑槽(14)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