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贵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8496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青贮玉米间作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方法实时过程为:土壤耕作与开沟,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玉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青贮玉米间作种植
,尤其涉及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和饲料兼用作物,产量高,我国是世界上玉米产量第二的国家。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适宜种植的作物为一年一熟的作物。中国东北部是我们国家玉米的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有的玉米、番茄及架豆的种植方法主要是,一块地只种一种作物,其优点是品种单一便于管理,缺点是土地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不好。多年来,在北方地区曾先后进行了玉米与豆类、春小麦间作套种的实验研究及示范,有利于发挥复合群体中不同作物的相对优势,大大提高了对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见,间作套种虽然在管理上不如单作,但在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北方地区玉米和豆科间作种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间作中玉米、豆科的密度过小,影响产量和效益;没有形成合理带宽比,存在行数少、带宽小,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导致用工多等问题。
[0003]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0004](1)玉米、番茄及架豆的种植方法主要是,一块地只种一种作物,其优点是品种单一便于管理,缺点是土地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不好。
[0005](2)间作中玉米、豆科的密度过小,影响产量和效益;没有形成合理带宽比,存在行数少、带宽小,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导致用工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具体为:
[0008](1)土壤耕作与开沟: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地块,小麦收获后机械灭茬,铲出打碎麦秸后浇水软化,浇水不宜过大,软化后适宜时准备播种;
[0009](2)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的两熟制模式选择种子品种;
[0010](3)播种:青贮玉米选用包衣、出苗率高的种子,利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深度1~2cm;
[0011](4)施肥:播种、施肥一体化进行,播种时在行间随播种机一同施肥;
[0012](5)玉米

绿肥共生期田间管理:混作绿肥后除草剂的施用根据田块常年杂草类型而定,在播种时,进行播后苗前除草剂喷施,除草剂选择同时适宜禾本科和豆科应用的除草剂,播种后8~10天进行查苗、补苗;
[0013](6)青贮玉米拔节期进行化控,指的是在青贮玉米6叶~9叶期间,选用控高、壮秆防倒类生长调节剂喷施,以降低倒伏风险,同时增加玉米冠层中下层透光,减轻玉米遮荫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0014](7)玉米

绿肥共生期,青贮玉米、绿肥出苗后共同生长至绿肥完全凋萎持续的时间,青贮玉米封行后,地面通风透光削弱,绿肥长势逐渐衰减,在玉米吐丝后10d左右,绿肥将全部凋亡。
[0015]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的整地包括翻耕和旋耕,对于旱地土壤每年翻耕两次集中旋耕,每一次集中都进行两次旋耕,第一次旋耕选用旋耕机将田块旋耕9cm~14cm,第二次旋耕达到土壤细碎、疏松。
[0016]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的选择适宜生育期的种子品种,指的是根据不同的种植模式对玉米生育期的要求选择品种,青贮玉米选用株型紧凑耐密植、抗倒、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生育期的玉米品种;豆科品种选择株高较矮,抗倒伏能力强,耐荫性较好、种子发芽率高于90%品种,玉米选择耐密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低,抗病性强、发芽率高品种。
[0017]进一步,步骤(3)中所述的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种植密度,指的是根据品种的株型、生育期长短等确定种植密度,青贮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3000株/亩~3500株/亩,豆科种植密度控制在2800株/亩~3300株/亩,玉米带两行之间距离为0.3m

0.7m,青贮玉米带和豆科带宽为交替种植。
[0018]进一步,步骤(4)追肥是追施化学氮肥;所述化学氮肥的总施加量优选为193~210kgN/hm2;所述化学氮肥在大喇叭口期追肥、吐丝期追肥阶段按质量比为5:2分施。
[0019]进一步,步骤(5)中所述的混作绿肥后除草剂的施用根据田块常年杂草类型而定,播种时选择的适宜禾本科和豆科应用的除草剂为33%二甲戊灵,二甲戊灵用量为2250mL/hm2或者96%精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用量为1500mL/hm2。
[0020]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0021]本专利技术采用豆科玉米间作栽培技术,改变了农民种植玉米和豆科传统方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可进一步提高玉米和豆科单位面积综合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着巨大的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产业化前景极其广阔。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描述。
[0025]S101:土壤耕作与开沟: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地块,小麦收获后机械灭茬,铲出
打碎麦秸后浇水软化,浇水不宜过大,软化后适宜时准备播种;
[0026]S102: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的两熟制模式选择种子品种;
[0027]S103:播种:青贮玉米选用包衣、出苗率高的种子,利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深度1~2cm;
[0028]S104:施肥:播种、施肥一体化进行,播种时在行间随播种机一同施肥;
[0029]S105:玉米

绿肥共生期田间管理:混作绿肥后除草剂的施用根据田块常年杂草类型而定,在播种时,进行播后苗前除草剂喷施,除草剂选择同时适宜禾本科和豆科应用的除草剂,播种后8~10天进行查苗、补苗;
[0030]S106:青贮玉米拔节期进行化控,指的是在青贮玉米6叶~9叶期间,选用控高、壮秆防倒类生长调节剂喷施,以降低倒伏风险,同时增加玉米冠层中下层透光,减轻玉米遮荫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0031]S107:玉米

绿肥共生期,青贮玉米、绿肥出苗后共同生长至绿肥完全凋萎持续的时间,青贮玉米封行后,地面通风透光削弱,绿肥长势逐渐衰减,在玉米吐丝后10d左右,绿肥将全部凋亡。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增密减氮高效种植方法具体为:(1)土壤耕作与开沟:夏季中、下旬玉米播种前进行对种植的其他农作物进行整改,选择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地块,小麦收获后机械灭茬,铲出打碎麦秸后浇水软化,浇水不宜过大,软化后适宜时准备播种;(2)品种选择:青贮玉米选用株型紧凑耐密植、抗倒、抗病品种,并根据不同的两熟制模式,选择适宜生育期的玉米品种;豆科品种选择株高较矮,抗倒伏能力强,耐荫性较好、种子发芽率高于90%品种,玉米选择耐密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位低,抗病性强、发芽率高品种;(3)播种:青贮玉米选用包衣、出苗率高的种子,利用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时间为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深度1~2cm;(4)施肥:播种、施肥一体化进行,播种时在行间随播种机一同施肥;(5)玉米

绿肥共生期田间管理:混作绿肥后除草剂的施用根据田块常年杂草类型而定,在播种时,进行播后苗前除草剂喷施,除草剂选择同时适宜禾本科和豆科应用的除草剂,播种后8~10天进行查苗、补苗;(6)青贮玉米拔节期进行化控,指的是在青贮玉米6叶~9叶期间,选用控高、壮秆防倒类生长调节剂喷施,以降低倒伏风险,同时增加玉米冠层中下层透光,减轻玉米遮荫对绿肥生长的影响;(7)玉米

绿肥共生期,青贮玉米、绿肥出苗后共同生长至绿肥完全凋萎持续的时间,青贮玉米封行后,地面通风透光削弱,绿肥长势逐渐衰减,在玉米吐丝后10d左右,绿肥将全部凋亡。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舟潘洁秦王菲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