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7097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27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水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水下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中砂3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的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水下工程中,混凝土仍然是最主要和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水下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水下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和施工技术愈来愈受到工程技术界的重视。
[0003]由于水下混凝土经常性地受水作用,为保证建筑物在上述条件下长期正常使用,所以需要水下混凝土具备较强的耐水流穿过的能力、抗氯离子渗透等性能,因此需要抗渗性能更强的水下混凝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改善水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下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中砂300

400份,碎石600

750份,水泥120

280份,无机高分子絮凝剂5

15份,减水剂5

10份,水100

250份,矿物外加剂15

45份,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10

25份;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由聚丙烯网状纤维经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表面改性得到。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中存在多羟基络离子,以OH

为架桥形成多核络离子,从而变成了巨大的无机高分子化合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中的络合离子能够强烈吸附胶体微粒,形成纵横交叉的“架桥”联系,以将混凝土中的多种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絮团结构;同时还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中和胶体微粒及悬浮物表面的电荷,破坏了胶团的稳定性,促使胶体微粒相互碰撞,从而形成絮状混凝沉淀,且沉淀的表面积可达(200

1000)m2/g,极具吸附能力。使得聚合物既有吸附脱稳作用,又可发挥黏附、桥联以及卷扫絮凝作用,从而增加了水下混凝土的黏稠性、提高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0007]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是由硫铝酸盐微膨胀剂、聚丙烯纤维、防水剂、增强剂等多种功能材料复合而成,产品具有微膨胀性能和阻裂纤维的共同优点、同时还具有高抗裂、高抗渗的超叠加效应;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能够有效抑制混凝土早期干缩微裂及离析裂纹的产生及发展,极大减少了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尤其是有效抑制了连通裂缝的产生。均匀分布在混凝土中彼此相粘连的大量纤维起了“承托”骨料的作用,这样有效降低了混凝土表面的析水与集料的离析,从而使混凝土中孔隙的含量大大降低,可以极大地提高抗渗能力。
[0008]聚丙烯网状纤维是一种聚丙烯颗粒为原料、经特殊加工和处理制成的一束束互相交织成网状的纤维,加入混凝土基料并搅拌后,网状结构充分张开,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一种乱向支撑体系,能极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及水泥砂浆的早期的塑性收缩和沉降裂纹;从而提
高混凝土的抗渗、抗破碎、抗冲击性能,增强混凝土韧性和耐磨性。
[0009]本申请中采用由聚丙烯网状纤维经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表面改性得到的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使得粘接在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的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能够随聚丙烯网状纤维充分分散在水下混凝土中,二者粘接后形成更坚固的乱向支撑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增强了“承托”骨料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混凝土表面的析水与集料的离析,进而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抗渗性能。
[0010]碎石与中砂形成良好的级配,即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使得水下混凝土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从而提高了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0011]进而获得了使得水下混凝土的抗渗性得到改善。
[0012]可选的,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以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的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0

25份聚丙烯网状纤维,60

75份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4

5份防水胶。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胶使得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能够粘接在聚丙烯网状纤维的表面,从而实现对聚丙烯网状纤维的改性、获得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
[0014]可选的,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由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得:将聚丙烯网状纤维撑开并使聚丙烯网状纤维维持在撑开状态,向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喷涂防水胶,得到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并在喷涂完防水胶后的1

2s内,使用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蘸取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使得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粘接在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放置20

30min得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水胶喷涂在撑开的聚丙烯网状纤维上,使得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具有粘性,得到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之后再使用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蘸取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即可使得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粘接在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实现聚丙烯网状纤维与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粘接,从而实现对聚丙烯网状纤维的抗渗表面改性、得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
[0016]可选的,水下混凝土还包括10

30份纳米硅微粉。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米硅微粉能够提高水下混凝土的抗渗性;且纳米硅微粉能够与中、碎石以及矿物外加剂形成良好级配,使得中砂、碎石以及矿物外加剂之间的缝隙能够被填补,从而增强了水下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0018]可选的,水下混凝土还包括2.5

5份纳米硅防水剂。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纳米硅防水剂具有优异的防水抗渗效果,纳米硅防水剂与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复配,能够有效提高水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0020]可选的,所述矿物外加剂为粉煤灰和矿渣粉的一种或两种。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矿渣粉具有较高的活性,可提高重混凝土的后期强度;高炉矿渣粉和粉煤灰具有良好的填充作用,能填补水泥内的细小缝隙,提高水泥的密实度,从而提高重混凝土的抗渗性。
[0022]可选的,所述中砂选用细度模数为2.4

3.0的中砂。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细度模数的中砂能够为硬化后的水下混凝土提供一定的填充支撑作用,又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提高其施工性能。
[0024]可选的,所述碎石为5

31.5mm连续级配的碎石。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中砂300

400份,碎石600

750份,水泥120

280份,无机高分子絮凝剂5

15份,减水剂5

10份,水100

250份,矿物外加剂15

45份,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10

25份;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由聚丙烯网状纤维经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表面改性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以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的重量为基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0

25份聚丙烯网状纤维,60

75份SY

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4

5份防水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渗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由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得:将聚丙烯网状纤维撑开并使聚丙烯网状纤维维持在撑开状态,向聚丙烯网状纤维表面喷涂防水胶,得到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并在喷涂完防水胶后的1

2s内,使用粘性聚丙烯网状纤维蘸取S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良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越众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