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6636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属于风电塔筒监测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风机基础、风机塔筒和若干智能监控组件,所述风机塔筒的一端设在风机基础内,所述风机基础上在风机塔筒的周围设有若干辨识机构,且辨识机构与风机基础底部的地面连接,若干所述智能监控组件设在风机基础外围的地面上。智能监控组件实时将各辨识机构的状态影像或图片资料传输给远程控制计算机,方便工作人员掌握风机基础整体及其底部地面的沉降情况,观测效率高,工作量小。三个智能监控组件一一对应安装在风机基础外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不受风机基础影响的前提下,使智能监控组件离观测点处的辨识机构的观测距离最为合适。处的辨识机构的观测距离最为合适。处的辨识机构的观测距离最为合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属于风电塔筒监测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人们把目光逐渐聚集到可替代的可再生能源—风能上;在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风电场建设迅猛遍布全国,风电已逐渐走上成熟之路。由于风电机组基础所受载荷为循环往复载荷,且以大倾覆弯矩为主,所以风电机组基础对整个风机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的沉降观测便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巨大的工作量又给风机基础运维观测带来很大工作难度。
[0003]传统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是采用人工利用全站仪,逐一对风机基础进行观测,但是这种观测方式效率低,工作量大,且难以观测到风机基础的整体沉降情况,及风机基础底部地面的沉降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6]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包括风机基础、风机塔筒和若干智能监控组件,所述风机塔筒的一端设在风机基础内,所述风机基础上在风机塔筒的周围设有若干辨识机构,且辨识机构与风机基础底部的地面连接,若干所述智能监控组件设在风机基础外围的地面上。
[0007]所述风机基础呈圆柱形。
[0008]所述风机基础外围的地面上布置有三个智能监控组件,且三个智能监控组件一一对应设在风机基础外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
[0009]所述风机基础上设有六个辨识机构,风机基础外切三角形的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布置有两个辨识机构。
[0010]同一所述垂直平分线上的两个辨识机构到风机塔筒的距离之比为1:3。
[0011]还包括远程控制计算机和报警器,报警器通过远程控制计算机与智能监控组件连接。
[0012]所述辨识机构包括辨识金属管和辨识杆,辨识金属管的一端设在风机基础内,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辨识金属管上均布开设有若干个条形槽,辨识杆位于辨识金属管内,其一端与地面连接,另一端设有圆盘,辨识杆上在与条形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摆动组件,并通过摆动组件与辨识金属管滑动连接。
[0013]所述辨识金属管上远离风机基础一端的外圆面上均布设有若干限位筒,密封盖的底部在与限位筒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杆,限位杆与限位筒插接,辨识金属管一端的外圆面上设有若干加强筋,且加强筋位于风机基础内,辨识金属管上在与智能监控组件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透明玻璃窗。
[0014]所述辨识杆与辨识金属管同轴布置,辨识杆的外圆面上设有高度刻度,圆盘的顶部设有角度刻度。
[0015]所述摆动组件包括圆杆和套装在圆杆上的弹簧,且弹簧位于辨识金属管与辨识杆之间,圆杆上远离辨识杆的一端穿过条形槽并延伸到辨识金属管外。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智能监控组件实时将各辨识机构的状态影像或图片资料传输给远程控制计算机,方便工作人员掌握风机基础整体及其底部地面的沉降情况,观测效率高,工作量小。
[0018]2、三个智能监控组件一一对应安装在风机基础外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不受风机基础影响的前提下,使智能监控组件离观测点处的辨识机构的观测距离最为合适。
[0019]3、同一垂直平分线上的两个辨识机构到风机塔筒的距离之比为1:3,使每台智能监控组件能够观测到两组四个辨识机构的状态,以对风机基础的不同位置进行沉降观测,以便掌握风机基础的整体沉降情况。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辨识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辨识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
[0024]图中:1

风机塔筒,2

辨识机构,21

辨识金属管,22

辨识杆,23

密封盖,24

摆动组件,241

圆杆,242

弹簧,25

限位筒,26

加强筋,3

风机基础,4

智能监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包括风机基础3、风机塔筒1和若干智能监控组件4,所述风机塔筒1的一端安装在风机基础3内,所述风机基础3上在风机塔筒1的周围安装有若干辨识机构2,且辨识机构2与风机基础3底部的地面连接,若干所述智能监控组件4安装在风机基础3外围的地面上。
[0027]所述风机基础3呈圆柱形。
[0028]所述风机基础3外围的地面上布置有三个智能监控组件4,且三个智能监控组件4一一对应安装在风机基础3外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不受风机基础3影响的前提下,使智能监控组件4离观测点处的辨识机构2的观测距离最为合适。
[0029]所述风机基础3上安装有六个辨识机构2,风机基础3外切三角形的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布置有两个辨识机构2。
[0030]同一所述垂直平分线上的两个辨识机构2到风机塔筒1的距离之比为1:3。使每台智能监控组件4能够观测到两组四个辨识机构2的状态,以对风机基础3的不同位置进行沉降观测,以便掌握风机基础3的整体沉降情况。
[0031]还包括远程控制计算机和报警器,报警器通过远程控制计算机与智能监控组件4连接。在使用时,智能监控组件4为摄像头等,通过智能监控组件4将辨识机构2的状态影像或图片实时传输给远程控制计算机。
[0032]所述辨识机构2包括辨识金属管21和辨识杆22,辨识金属管21的一端安装在风机基础3内,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23,辨识金属管21上均布开设有若干个条形槽,辨识杆22位于辨识金属管21内,其一端与地面连接,另一端安装有圆盘,辨识杆22上在与条形槽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有摆动组件24,并通过摆动组件24与辨识金属管21滑动连接。
[0033]所述辨识金属管21上远离风机基础3一端的外圆面上均布安装有若干限位筒25,密封盖23的底部在与限位筒25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限位杆,限位杆与限位筒25插接,辨识金属管21一端的外圆面上焊接有若干加强筋26,且加强筋26位于风机基础3内,辨识金属管21上在与智能监控组件4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透明玻璃窗。
[0034]所述辨识杆22与辨识金属管21同轴布置,辨识杆22的外圆面上设有高度刻度,圆盘的顶部设有角度刻度。
[0035]所述摆动组件24包括圆杆241和套装在圆杆241上的弹簧242,且弹簧242位于辨识金属管21与辨识杆22之间,圆杆241上远离辨识杆22的一端穿过条形槽并延伸到辨识金属管21外。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基础(3)、风机塔筒(1)和若干智能监控组件(4),所述风机塔筒(1)的一端设在风机基础(3)内,所述风机基础(3)上在风机塔筒(1)的周围设有若干辨识机构(2),且辨识机构(2)与风机基础(3)底部的地面连接,若干所述智能监控组件(4)设在风机基础(3)外围的地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基础(3)呈圆柱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基础(3)外围的地面上布置有三个智能监控组件(4),且三个智能监控组件(4)一一对应设在风机基础(3)外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基础(3)上设有六个辨识机构(2),风机基础(3)外切三角形的每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上布置有两个辨识机构(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垂直平分线上的两个辨识机构(2)到风机塔筒(1)的距离之比为1: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远程控制计算机和报警器,报警器通过远程控制计算机与智能监控组件(4)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沉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辨识机构(2)包括辨识金属管(21)和辨识杆(22),辨识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坤周建皓吴桂坤熊廷静吕逸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