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镜头的不断迭代,长焦镜头趋向于多元化,如2X/5X/10X等。但是2X到5X跨度比较大,对于一些消费者,会倾向于3X长焦镜头。受限于镜头的高度,3X镜头不易装配在移动终端上,使得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同时满足。
[000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镜头存在小型化与高像质不能兼顾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沿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成像镜头的物侧至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顺次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为凸形状,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为凹形状;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1234、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轴上距离BFL之间满足:1.5<f1234/BFL<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和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之间满足:0.6<(f2+f4)/f1<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之间满足:3.4<f5/f3<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2.6<(R2+R1)/(R2
‑
R1)<4.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三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6之间满足:1.1<R3/R6<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物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9与所述第五透镜朝向像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0之间满足:6.0<(R9+R10)/(R9
‑
R10)<8.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30
°
<FOV<45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之间满足:2.2<f12/(CT1+CT2)<2.9。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边缘厚度ET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之间满足:2.1<ET3/ET2<2.9。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成像镜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45、所述第四透镜的边缘厚度ET4与所述第五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彬,闻人建科,戴付建,赵烈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