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组人员应急逃生推送模拟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风洞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机组人员应急逃生推送模拟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风洞是模拟飞行器在大气条件下流场的一种设备。风洞试验则是通过风洞提供的流场,研究飞行器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特性的一种空气动力实验方法。在飞行器研制过程中,需要考察极端条件下驾驶飞行器的机组人员从侧舱门进行离机逃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类研究往往通过风洞试验完成。
[0003]因此,在满足风洞试验的相似准则前提下,飞机模型及机组人员都需要缩小,导致风洞中机组人员推送空间非常狭小、推送装置安装布置困难。另外,现有的推送装置,将机组人员推送出侧舱门时,机组人员姿态不具有可控性,导致机组人员出舱姿态不一致,实验重复性差,从而降低了风洞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组人员应急逃生推送模拟装置及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专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组人员应急逃生推送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单元(1)、推送单元(2)和支撑部件(3);运输机舱(4)的机尾右侧壁开设侧舱门(5);所述运输机舱(4)的机尾内部,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驱动单元安装基准面(6)和支撑基准面(7);其中,所述支撑基准面(7)与所述侧舱门(5)沿左右方向贯通;所述驱动单元安装基准面(6)的表面,设置所述驱动单元(1);所述驱动单元(1)包括直线电机定子(1
‑
1)、直线电机动子(1
‑
2)、定位导轨(1
‑
3)和直线电机履带(1
‑
4);所述直线电机定子(1
‑
1)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单元安装基准面(6)的表面;所述直线电机定子(1
‑
1)的前后两侧,各固定安装一根所述定位导轨(1
‑
3);所述直线电机动子(1
‑
2)可滑动安装于所述直线电机定子(1
‑
1)的上面,并通过所述定位导轨(1
‑
3)进行导向;所述直线电机动子(1
‑
2)通过所述直线电机履带(1
‑
4)的驱动,沿所述定位导轨(1
‑
3)进行左右方向的直线运动;所述推送单元(2)设置于所述支撑基准面(7)的上方,并位于所述驱动单元(1)的后侧,所述推送单元(2)包括连接件(2
‑
1)、主圆柱杆件(2
‑
2)、细圆柱杆件(2
‑
3)和接触部件(2
‑
4);所述主圆柱杆件(2
‑
2)、所述细圆柱杆件(2
‑
3)和所述接触部件(2
‑
4)同轴设置,并与所述直线电机动子(1
‑
2)的直线运动方向平行;所述主圆柱杆件(2
‑
2)的左端通过所述连接件(2
‑
1),与所述直线电机动子(1
‑
2)固定连接;所述主圆柱杆件(2
‑
2)的右端与所述细圆柱杆件(2
‑
3)的左端固定;所述细圆柱杆件(2
‑
3)的右端固定安装所述接触部件(2
‑
4);当所述直线电机动子(1
‑
2)进行直线运动时,带动所述推送单元(2)整体进行直线运动;所述支撑部件(3)设置于所述推送单元(2)的右侧,并靠近所述侧舱门(5);所述支撑部件(3)包括固定板(3
‑
1)、前侧限位板(3
‑
2)、后侧限位板(3
‑
3)、撞针(3
‑
4)和撞针套(3
‑
5);所述固定板(3
‑
1)的一端与所述直线电机定子(1
‑
1)固定;所述固定板(3
‑
1)的两侧各固定安装所述前侧限位板(3
‑
2)和所述后侧限位板(3
‑
3),所述前侧限位板(3
‑
2)和所述后侧限位板(3
‑
3)之间的空间,正对所述侧舱门(5),为机组人员模型(8)推送初始时的容置空间;所述固定板(3
‑
1)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所述撞针套(3
‑
5);所述撞针套(3
‑
5)的右侧固定安装所述撞针(3
‑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礼书,高永卫,解亚军,焦予秦,惠增宏,肖春生,邓磊,张行建,马丁,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