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脾胃论的寒热反应试验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脾胃论的寒热反应试验模型。
技术介绍
[0002]先秦两汉时期为中医理论初步形成的时期,作为中医治法之一的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中已有“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的记载,虽原指针灸之法,但对于药物寒热配伍亦有启发作用。而药物寒热并用配伍之法,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脾胃病的多首方剂中,又应首推半夏泻心汤。
[0003]寒热并用,是有经验的医家常用的处方配伍。使用的关键,是要准确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要确实存在寒热错杂的病性,或舍性存用,才能收到好的临床疗效,而用之有度是关键。形证有轻重,方用有大小,调制有寒温,必随寒热为适。寒热并用不是简单的寒热药相加,而是辨证的分析病机主次,寒热转化,才能圆机活法,提高疗效。故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寒热反应试验模型来解决不同温度、时间、剂量、药物等对治疗脾胃病的影响,基于患者的个人情况,调整寒热药之变化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脾胃论的寒热反应试验模型,包括箱体(1)、脾胃模型组件(2)、胃液下料组件(3)、寒性药物下料组件(4)和热性药物下料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正面的模拟腔(11)内设置有脾胃模型组件(2),所述模拟腔(11)通过玻璃门(6)封闭,所述箱体(1)的顶部后端分别设置有胃液下料组件(3)、寒性药物下料组件(4)和热性药物下料组件(5),所述胃液下料组件(3)、寒性药物下料组件(4)和热性药物下料组件(5)均与脾胃模型组件(2)相连通,所述箱体(1)的顶部前端设置有显示屏组件(7);所述脾胃模型组件(2)包括脾胃模型本体(21),所述脾胃模型本体(2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管(27),所述进料管(27)的顶端固定有四通连接件(28),所述四通连接件(28)的其他三端分别与胃液下料组件(3)、寒性药物下料组件(4)和热性药物下料组件(5)相连通;所述寒性药物下料组件(4)包括料筒(41)和计量筒(42),所述料筒(41)和计量筒(42)均通过支撑架(43)支撑,所述支撑架(43)固定在箱体(1)的顶部,所述料筒(4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44),所述料筒(41)的底部通过连接管(45)与计量筒(42)连通,所述连接管(45)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46),所述计量筒(42)通过下料支管(47)与下料主管(49)连通,所述下料支管(47)上设置有第四电磁阀(48),所述下料主管(49)的端部与四通连接件(28)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脾胃论的寒热反应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腔(11)通过温度控制器(12)与压力控制器(13)的配合模拟人体环境,所述温度控制器(12)和压力控制器(13)均固定在箱体(1)的外侧面上,所述箱体(1)的背面通过分隔板(14)分成储物腔(15)和电气腔(16),所述电气腔(16)内分别设置有时间模块(17)、总控制器(18)和存储模块(19),所述箱体(1)的顶部斜面上分别设置有触摸屏(110)、总开关(111)和塔灯(112),所述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四个呈矩阵状分布的支脚(1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脾胃论的寒热反应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脾胃模型本体(21)通过支撑柱(22)固定在箱体(1)的模拟腔(11)内,所述脾胃模型本体(2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胃液检测传感器(23)和胃部环境检测传感器(24),所述脾胃模型本体(2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管(25),所述排污管(25)延伸至箱体(1)的底部,所述排污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苗,谢静,刘保光,刘雅琳,张晓艳,刘飒,刘晓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