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调节的高效垂直轴Savonius风力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727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调节的高效垂直轴Savonius风力机,包括:上端板、下端板、对风弯轴、折叠叶片Ⅰ和折叠叶片II;折叠叶片Ⅰ和折叠叶片II分别安装于位于上端板的上滑槽Ⅰ、上滑槽II和位于下端板的下滑槽Ⅰ、下滑槽II中,组成折叠叶片Ⅰ和折叠叶片II的折叠片可通过滑动轴沿上滑槽Ⅰ、下滑槽Ⅰ和上滑槽II、下滑槽II运动;通过对风弯轴的自动对向调节,实现凸轮的定位,进而通过折叠叶片Ⅰ和折叠叶片II的最远离对风弯轴垂直段的折叠片所连接的滑动轴调控折叠叶片Ⅰ和折叠叶片II,使其在凸面迎风时产生最大程度的折叠,减小迎风面积,进而减小阻力矩的产生;在凹面迎风时最大程度的铺开,具有最大迎风面积,进而提高风能利用率,改善风力机性能。风力机性能。风力机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调节的高效垂直轴Savonius风力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垂直轴风力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的高效垂直轴Savonius风力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和能源需求面临着巨大挑战。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资源储备量丰富,分布范围广,可以缓和由于传统能源造成的温室效应,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0003]风能的利用形式较为多样,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目前的主要利用形式为风力发电。风力机根据转动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水平轴风力机和垂直轴风力机,其中Savonius风力机是一种典型的阻力型垂直轴风力机,具有结构简单、自启动特性好、运行噪声小以及造价低等优点,且运行过程中不需要对风;但Savonius风力机的工作范围较小,不能在较高转速下运行,其有效风能利用率偏低,抑制了发电效率。
[0004]针对Savonius风力机,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其基本结构参数、叶片的几何形状特性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提出了具有导流作用的附加装置以及组合型叶片设计等,以提高风力机运转稳定性、提升风力机扭矩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调节的高效垂直轴Savonius风力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板(1)、下端板(2)、对风弯轴(3)、折叠叶片I(4)和折叠叶片II(5);其中所述对风弯轴(3)由对风弯轴水平段(6)和对风弯轴垂直段(7)组成,所述对风弯轴水平段(6)连接有尾舵(8),所述对风弯轴垂直段(7)穿过所述上端板(1)和所述下端板(2),并在上端板(1)和下端板(2)之间固定有凸轮(9);所述对风弯轴垂直段(7)与所述上端板(1)之间布置有轴承I(10),所述对风弯轴垂直段(7)与所述下端板(2)之间布置有轴承II(11);所述上端板(1)与所述折叠叶片I(4)之间布置有上滑槽I(12),所述下端板(2)与所述折叠叶片I(4)之间布置有下滑槽I(13),且所述上滑槽I(12)固定在上端板(1)上,所述下滑槽I(13)固定在下端板(2)上;所述上滑槽I(12)与所述下滑槽I(13)均为半径值为R的180
°
的半圆弧结构,且所述下滑槽I(13)的内侧开设有连杆槽I(14),所述连杆槽I(14)的开口为170
°
;所述折叠叶片I(4)具有9个折叠片(15)结构,相邻折叠片(15)之间是可折叠的连接关系,每个折叠片(15)通过滑动轴(16)垂直安装于所述上滑槽I(12)与所述下滑槽I(13)之间,所述滑动轴(16)的数目与折叠片(15)的数目对应,且所述上滑槽I(12)与所述下滑槽I(13)的垂直位置对应;所述上端板(1)与所述折叠叶片II(5)之间布置有上滑槽II(17),所述下端板(2)与所述折叠叶片II(5)之间布置有下滑槽II(18),且所述上滑槽II(17)固定在上端板(1)上,所述下滑槽II(18)固定在下端板(2)上;所述上滑槽II(17)与所述下滑槽II(18)均为半径值为R的180
°
的半圆弧结构,且所述下滑槽II(18)的内侧开设有连杆槽II(19),所述连杆槽II(19)的开口为170
°
;所述折叠叶片II(5)具有9个折叠片(15)结构,相邻折叠片(15)之间是可折叠的连接关系,每个折叠片(15)通过滑动轴(16)垂直安装于所述上滑槽II(17)与所述下滑槽II(18)之间,所述滑动轴(16)的数目与折叠片(15)的数目对应,且所述上滑槽II(17)与所述下滑槽II(18)的垂直位置对应;所述上滑槽I(12)在垂直于上端板(1)的方向具有上滑槽I首端面(20)和上滑槽I尾端面(21),所述上端板(1)的圆心到所述上滑槽I首端面(20)和上滑槽I尾端面(21)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d,距离d取值为所述上滑槽I(12)的半径值R的1/8;所述上滑槽II(17)在垂直于上端板(1)的方向具有上滑槽II首端面(22)和上滑槽II尾端面(23),所述上端板(1)的圆心到所述上滑槽II首端面(22)和上滑槽II尾端面(23)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d,距离d取值为所述上滑槽II(17)的半径值R的1/8;所述上滑槽I首端面(20)和上滑槽I尾端面(21)的连线与所述上滑槽II首端面(22)和上滑槽II尾端面(23)的连线平行;所述下滑槽I(13)在垂直于下端板(2)的方向具有下滑槽I首端面(24)和下滑槽I尾端面(25),所述下端板(2)的圆心到所述下滑槽I首端面(24)和下滑槽I尾端面(25)的连线的垂直距离为d,距离d取值为所述下滑槽I(13)的半径值R的1/8;所述下滑槽II(18)在垂直于下端板(2)的方向具有下滑槽II首端面(26)和下滑槽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阳威张柳柳唐雨萌谢喆赵世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