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杭州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4224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绷带、气囊、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压力显示模块和气阀,主体绷带由两层弹力绷带缝制而成,两层弹力绷带之间两侧乳房部位分别设置气囊,每侧气囊分隔出上下两个气囊腔,每个气囊腔都设有气阀,气囊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的胸骨两侧部位上下均设置有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外层弹力绷带外面胸骨部位设置有压力显示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穿戴方便,穿戴好之后可以随时通过气阀对每个气囊腔充入或排出气体来调节压力,贴合乳房曲线的气囊可以有效防止因体位改变引起的绷带移位,压力显示模块可以精确实时测量并显示四个区域的压力值为调节绷带提供压力参考以达到有效加压包扎的目的。压包扎的目的。压包扎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

技术介绍

[0002]如今,随着女性社会压力的增加,乳腺疾病患病率正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以乳腺癌为例,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而我国作为乳腺癌的高发国,其患病率年增长速度高达3%~4%。目前手术干预仍是治疗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胸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加上手术操作的繁琐性,易引发术后切除部位出血、皮下水肿及皮瓣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尤其发生在术后绷带包扎方式或压力不当的情况下,对治疗效果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0003]术后加压包扎过紧会导致皮下积液的发生,术后加压包扎过松会导致绷带移位,术后加压过大会影响伤口正常渗液的吸收及回流,导致渗液聚集形成皮下积液,术后加压过小易引起切口渗血渗液起不到包扎效果。乳腺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虽不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但会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增加伤口感染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整体康复进度,因此对乳腺术后病人进行合理压力包扎是预防切口渗血渗液、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0004]目前临床多采用绷带加压包扎的方法进行术后包扎,护理人员用绷带在患者胸部缠绕多层后固定,绷带层层缠绕不仅操作不便,且缠好绷带后难以再调节。临床应用过程中无法测得绷带施加的压力,多凭借包扎者经验掌握松紧程度,存在施加的压力受包扎者主观因素影响无法量化的弊端。且在病人独自使用时,也无法确定所绑压力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的技术方案。
[0006]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绷带、气囊、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压力显示模块和气阀,主体绷带由两层弹力绷带缝制而成,即外层弹力绷带和内层弹力绷带,外层弹力绷带的外面设置有毛面魔术贴层,内层弹力绷带的内面一侧的端部设有勾面魔术贴层,毛面魔术贴层能够与勾面魔术贴层粘接配合;两层弹力绷带之间两侧乳房部位分别设置气囊,每侧气囊分隔出上下两个气囊腔,每个气囊腔都设有气阀,气囊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的胸骨两侧部位上下均设置有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外层弹力绷带外面胸骨部位设置有压力显示模块,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和压力显示模块通过导线连接,外层弹力绷带上设置有气阀孔和导线孔,气阀孔和导线孔的位置与气囊上的气阀与导线位置相对应。
[0007]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囊缝制在外层弹力绷带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
[0008]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阻式薄膜传感器缝制在气囊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的胸骨两侧部位。
[0009]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显示模块缝制在外层弹力绷带外面胸骨部位。
[0010]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显示模块内置可充电电池。
[0011]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后的形状与乳房的形状相适应。
[0012]所述的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后的面积大于乳房表面积。
[0013]为探求更为舒适有效的加压包扎方法,本技术采用具有气囊及测力装置的可调节绷带,以实时监测并显示的绷带包扎压力为参考,通过气囊的充放气来调节包扎压力,避免因包扎者经验差异引起的乳腺术后患者胸部弹力绷带包扎压力过大或过小,从而减少渗血、渗液、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 根据不同部位对压力需求的不同,能轻松简便地对局部区域有针对性的施加合理的压力;
[0016]2.可以精准监测并显示包扎压力,使施加的压力得到量化;
[0017]3. 绷带与胸部贴合良好,能有效固定防止移位,佩戴的舒适度提高,康复时间缩短,治疗费用减少,为使用绷带的术后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0018]4. 通过使用本技术能有效降低切口处渗血渗液、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0019]5.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包扎压力数据指导和科研数据参考。
[0020]本技术综合考虑材质、结构、功能、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满足舒适、实用、安全、不易移位、测量数据准确等要求,尽可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贴合胸部曲线,以达到压力调节便利且有效控制并发症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各结构分离状态下俯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气囊未充气状态下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气囊充气状态下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内侧面(内层弹力绷带除外)正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外侧面正视图;
[0026]图6为本技术内侧面正视图;
[0027]图7为气囊未充气状态侧视图;
[0028]图8为气囊充气状态侧视图;
[0029]图中:1

主体绷带,2

气囊,3

压阻式薄膜传感器,4

压力显示模块,5

导线,6

气阀,7

勾面魔术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1]本技术包括主体绷带1、气囊2、压阻式薄膜传感器3、压力显示模块4、导线5和气阀6,主体绷带1由两层弹力绷带缝制而成,外层弹力绷带的外面设有毛面魔术贴层,可以是一整面,内层弹力绷带的内面一侧的端部设有勾面魔术贴层7,勾面魔术贴层7可以与毛面魔术贴层粘接实现绷带缠在胸部,两层弹力绷带之间两侧乳房部位分别缝制气囊2,每侧气囊2分隔出上下两气囊腔,每个气囊腔都设置有气阀6,气囊2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胸骨两侧部位上下各缝制有压阻式薄膜传感器3,外层弹力绷带外面胸骨部位缝制有压力显示模块4,压阻式薄膜传感器3和压力显示模块4通过导线5连接,外层弹力绷带有气阀孔和导线孔,气阀孔和导线孔的位置与气囊2上的气阀6与导线5相对应设置。
[0032]本技术的可调节测力绷带用气囊2内的气体作为弹力绷带与患者胸部之间的填充物,气囊2内侧薄膜形状与乳房的形状相适应,能良好贴合乳房,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能有效防止绷带移位:气囊2面积应大于乳房表面积,能完整包裹乳房、切口部位及乳腺术后患者组织损伤区域;压阻式薄膜传感器3和压力显示模块4可以实时监测并显示胸骨两侧上下部位压力,即绷带和各气囊腔对患者胸部施加的压力,包扎者可以以压力显示数值为参考,根据患者当前情况和各部位的临床包扎压力需要,通过气阀6分别对每个气囊腔充入或排出气体以实现各部位压力的增减,让患者胸部各部位得到合适的压力,使得切口皮瓣与胸壁更好地贴合以达到预防术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乳腺术后的可调节测力绷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绷带、气囊、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压力显示模块和气阀,主体绷带由两层弹力绷带缝制而成,即外层弹力绷带和内层弹力绷带,外层弹力绷带的外面设置有毛面魔术贴层,内层弹力绷带的内面一侧的端部设有勾面魔术贴层,毛面魔术贴层能够与勾面魔术贴层粘接配合;两层弹力绷带之间两侧乳房部位分别设置气囊,每侧气囊分隔出上下两个气囊腔,每个气囊腔都设有气阀,气囊和内层弹力绷带之间的胸骨两侧部位上下均设置有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外层弹力绷带外面胸骨部位设置有压力显示模块,压阻式薄膜传感器和压力显示模块通过导线连接,外层弹力绷带上设置有气阀孔和导线孔,气阀孔和导线孔的位置与气囊上的气阀与导线位置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焯祺胡雪霏罗卓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