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338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包括型钢柱、混凝土支撑梁,所述型钢柱吊装至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部位,所述补强结构还包括补强支撑结构,通过补强支撑结构可以托住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并与型钢柱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补强支撑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支撑梁的补强,从而提高混凝土支撑梁的荷载支撑能力,可以确保基坑的支护安全。可以确保基坑的支护安全。可以确保基坑的支护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的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地下室基坑支护往往需要用到混凝土支撑梁,大型基坑甚至需要三至四道混凝土支撑梁,但在地下室施工,钢柱吊装时,由于钢柱的高度和重量都比较大,钢柱吊装时就位时,容易导致第四道混凝土支撑与钢柱会产生空间上的冲突,钢柱会占用混凝土支撑的部分位置,需要通过部分凿除混凝土保护层,有时不但要部分凿除混凝土保护层,还要剪断部分混凝土支撑内钢筋,这样一来,会削弱混凝土支撑的荷载,导致混凝土支撑的支撑荷载能力不足,失去保护基坑支护安全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混凝土支撑荷载能力不足、容易失去保护基坑支护安全等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用于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对混凝土支撑梁进行补强从而增强支撑荷载能力、确保基坑支护安全的补强结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所述补强结构包括型钢柱、混凝土支撑梁,所述型钢柱吊装至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部位,所述补强结构还包括补强支撑结构,所述补强支撑结构托住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并与型钢柱相连以实现对混凝土支撑梁的补强来增强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荷载。
[0005]优选地,所述补强支撑结构包括底托梁和底托斜撑,所述底托斜撑位于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所述底托斜撑的一端和底托梁相连,所述底托斜撑的另一端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底托梁和混凝土支撑梁下端的底托斜撑相连共同承托混凝土支撑梁。
[0006]优选地,所述补强支撑结构包括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所述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分别位于混凝土支撑梁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上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上端相固定,所述上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下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相固定,所述下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补强支撑结构通过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对混凝土支撑梁进行补强支撑。
[0007]优选地,所述底托斜撑和型钢柱焊接之处设置有连接钢板和第一高强螺栓,所述底托斜撑通过第一高强螺栓固定于连接钢板以将底托斜撑固定于型钢柱上。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高强螺栓采用规格为M20高强螺栓。
[0009]优选地,所述底托梁和底托斜撑均采用规格为HN200*100工字钢梁。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钢板的厚度为30mm厚。
[0011]优选地,所述混凝土支撑梁与上补强梁及混凝土支撑梁与下补强梁之间设有连接板和第二高强螺栓,所述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通过第二高强螺栓固定于连接板上并与混凝土支撑梁相固定。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板采用规格为30mm连接钢板。
[0013]优选地,所述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均设置为[20槽钢。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方案至少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的补强结构包括补强结构包括型钢柱、混凝土支撑梁,将型钢柱吊装至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部位,本技术的补强结构还设置有补强支撑结构,通过补强支撑结构可以托住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并与型钢柱相连,本技术通过补强支撑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支撑梁的补强,从而提高混凝土支撑梁的荷载支撑能力,可以确保基坑的支护安全。
[0016](2)本技术的补强支撑结构包括底托梁和底托斜撑,将底托斜撑的一端和底托梁相连,底托斜撑的另一端和型钢柱相焊接,本技术通过底托梁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相连,可以共同承托混凝土支撑梁,提高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荷载能力。
[0017](3)本技术的补强支撑结构包括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将上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上端相固定,上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再将下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相固定,下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本技术通过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对混凝土支撑梁进行补强支撑,从而提高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荷载能力,防止基坑支护安全失去保护。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9]图1是本技术的混凝土支撑梁与型钢柱连接的立面关系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底托梁和底托斜撑与混凝土支撑梁连接的平面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与混凝土支撑梁连接的平面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底托梁和底托斜撑与混凝土支撑梁连接的立面图。
[0023]图中,型钢柱1、混凝土支撑梁2、补强支撑结构3、底托梁31、底托斜撑32、连接钢板33、第一高强螺栓34、上补强梁35、下补强梁36、连接板37、第二高强螺栓38、支撑部位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弹性相连,也可以是通
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所示,是关于混凝土支撑梁2与型钢柱1的立面关系图,其中包括型钢柱1、混凝土支撑梁2,通过部分凿除混凝土支撑梁2的混凝土保护层,将型钢柱1吊装至混凝土支撑梁2的支撑部位4。
[0028]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2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该补强结构还设置有补强支撑结构3,通过补强支撑结构3可以托住混凝土支撑梁2的下端并与型钢柱1相连,本技术通过补强支撑结构3实现对混凝土支撑梁2的补强,提高了混凝土支撑梁2的荷载支撑能力,确保基坑的支护安全。
[0029]本技术的补强支撑结构3包括底托梁31和底托斜撑32,将底托斜撑32的一端和底托梁31相连,底托斜撑32的另一端和型钢柱1相焊接,通过底托梁31和混凝土支撑梁2的下端相连,可以共同承托混凝土支撑梁2,利用底托梁31和底托斜撑32之间的焊接结构,有助于提高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包括型钢柱、混凝土支撑梁,所述型钢柱吊装至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部位,所述补强结构还包括补强支撑结构,所述补强支撑结构托住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并与型钢柱相连以实现对混凝土支撑梁的补强来增强混凝土支撑梁的支撑荷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支撑结构包括底托梁和底托斜撑,所述底托斜撑的一端和底托梁相连,所述底托斜撑的另一端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底托梁和混凝土支撑梁下端的底托斜撑相连共同承托混凝土支撑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支撑结构包括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所述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分别位于混凝土支撑梁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上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上端相固定,所述上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下补强梁的一侧和混凝土支撑梁的下端相固定,所述下补强梁的另一侧和型钢柱相焊接,所述补强支撑结构通过上补强梁和下补强梁对混凝土支撑梁进行补强支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在混凝土支撑梁部分凿除后的补强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莹贺婷李伟亮焦长洲彭洪秋李楠李明赵堂源盘先发燕春慧张伟庭欧阳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恒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