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及汽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3379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及汽车座椅,包括:主加热区子垫体,位于座椅的主座区上,其上设有主座区基材,所述主座区基材上设有由至少一根第一加热电阻丝形成的主加热子回路;侧翼区子垫体,位于座椅的同一个侧翼区上,并与所述主加热区子垫体连接,其上设有用于承载第二加热电阻丝、第三加热电阻丝的侧翼区基材,第二加热电阻丝形成第一加热子回路,第三加热电阻丝形成第二加热子回路;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子回路在主加热区子垫体的前端侧部与主加热子回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子回路在主加热区子垫体的后端侧部与所述主加热子回路电连接。减少了加热线的拉扯损伤,进而延长了加热部件的使用寿命。而延长了加热部件的使用寿命。而延长了加热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及汽车座椅


[0001]本技术属于加热座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及汽车座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座椅加热垫系统中,侧翼加热器通常采用沿着座椅一侧布置座椅加热线的侧翼加热垫模式。由于在侧翼加热面积要求更大范围的加热区域覆盖布置的情况下,例如要求座椅侧翼全区加热布置,该侧翼部的加热线就不得不进行延长布置。但是侧翼部的加热线在乘员进出车辆车门时,乘员的臀部容易对座椅侧翼部发生揉搓现象,而该揉搓现象导致座椅侧翼处的加热线因揉搓产生的牵扯力和折曲力而发生损伤。若此时为了增大侧翼部的加热面积而布置更长的加热线,过长且贯通侧翼长度布置的加热线,在人体臀部摩擦进出的区域更容易发生损伤。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座垫侧翼部的加热垫体,使得侧翼部的结构不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及汽车座椅。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包括:主加热区子垫体,位于座椅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加热区子垫体(100),位于座椅的主座区(1)上,其上设有主座区基材(110),所述主座区基材(110)上设有由至少一根第一加热电阻丝(111)形成的主加热子回路(300);侧翼区子垫体(200),位于座椅的同一个侧翼区(2)上,并与所述主加热区子垫体(100)连接,其上设有用于承载第二加热电阻丝(211)、第三加热电阻丝(212)的侧翼区基材(210),第二加热电阻丝(211)形成第一加热子回路(400),第三加热电阻丝(212)形成第二加热子回路(500);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子回路(400)在主加热区子垫体(100)的前端侧部与主加热子回路(300)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子回路(500)在主加热区子垫体(100)的后端侧部与所述主加热子回路(300)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电阻丝(111)在前端部侧具有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601)和第二电极(602);所述第二加热电阻丝(211)在前端部侧具有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五电极(605)和第六电极(606);第二加热电阻丝(211)从第五电极(605)起始在侧翼区基材(210)上蜿蜒展开最终回到第六电极(606),第一电极(601)与第五电极(605)对接,第二电极(602)与第六电极(606)对接;所述第一加热电阻丝(111)在后端部侧具有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三电极(603)和第四电极(604);所述第三加热电阻丝(212)在后端部侧具有两个电极,分别为第七电极(607)和第八电极(608);第三加热电阻丝(212)从第七电极(607)起始在侧翼区基材(210)上蜿蜒展开最终回到第八电极(608),所述第三电极(603)与第七电极(607)对接,所述第四电极(604)与第八电极(608)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加热垫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子回路(400)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涛程立园齐玉静王华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