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2954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该电路包括控制器,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预放电控制电路及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包括与电池包的负极依次串联的充电MOS管Q4和放电MOS管Q5,放电MOS管Q5与输出负极连接;预放电控制电路包括与放电MOS管Q5并联的预放电MOS管电路,与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的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与输出正极连接;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包括与放电MOS管Q5串联、并与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的检测电阻R13,与检测电阻R13并联的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可解决预放电电路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实现中断对负载的动力输出,无法检测到反接后的电压值、并对外报警的问题。警的问题。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管理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及电池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技术中,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中对负载放电均设计有预放电电路,该预放电电路在电池正极P+和电池负极P

之间并联稳压二极管来实现防反接功能,但是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实现中断对负载的动力输出,无法检测到反接后的电压值、并对外报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相关技术中预放电电路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实现中断对负载的动力输出,无法检测到反接后的电压值、并对外报警。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包括:
[0005]控制器;
[0006]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包括与电池包的负极依次串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充电MOS管Q4和放电MOS管Q5,所述放电MOS管Q5与输出负极连接;
[0007]预放电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放电MOS管Q5并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预放电MOS管电路,以及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与输出正极连接;
[0008]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包括与所述放电MOS管Q5串联、并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的检测电阻R13,与所述检测电阻R13并联的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以及与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连接的声光报警电路。
[0009]可选地,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预放电MOS管Q3,与所述预放电MOS管Q3一端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12,且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12连接于所述放电MOS管Q5和所述充电MOS管Q4之间,所述预放电MOS管Q3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还包括与与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限流电阻R8,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8串联的第四限流电阻R11,以及与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11并联的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检测电阻R13和所述预放电MOS管Q3之间。
[0011]可选地,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串联的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所述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一端与所述输出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限流电阻R2,并联后并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2串联的第一稳压电容C2和第一稳压电阻R1,以及第一端和第
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稳压电阻R1两端的第一三极管Q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串联,且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第二端接地。
[0013]可选地,所述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三端串联的第二限流电阻R4,并联后并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4串联的第二稳压电容C4和第二稳压电阻R6,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稳压电阻R6两端的第二三极管Q2,以及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第三端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包括分别与所述检测电阻R13两端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R5和第三分压电阻R9,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R5对应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9对应连接的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U1,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R9和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三端之间、另一端接地的接地电阻R10,以及并联于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反馈电阻R3,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U1与放大器供电电源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包括与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器U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五限流电阻R7,与所述接地电阻R10并联的第二接地电容C6,以及与所述反馈电阻R3并联的第三稳压电容C1,所述第五限流电阻R7与所述声光报警电路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包括与所述放电MOS管Q5串联的第六限流电阻R14,所述第六限流电阻R14与输出负极连接。
[0017]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
[001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9]本技术提供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可用于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和放电,在电池包接上负载准备放电时,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会先断开并停止对外放电,并开启预放电控制电路对负载进行预放电,当负载出现短路时可停止对负载进行预放电,还通过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对负载进行反接检测,当负载反接时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发出报警信号。当外部负载移除后,预放电控制电路和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的检测恢复正常。这样,可以实现在电池包连接负载放电时,先进行预放电流程,保证电池包和负载的安全性,便于电池包应用时人员识别报警信号后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干预。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的结构示意简框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的详细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简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清洁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0、电池管理系统;102、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0、控制器;200、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300、预防电控制电路;400、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2),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100);电池充放电主动力回路(200),包括与电池包的负极依次串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充电MOS管Q4和放电MOS管Q5,所述放电MOS管Q5与输出负极连接;预放电控制电路(300),包括与所述放电MOS管Q5并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预放电MOS管电路,以及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并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与输出正极连接;预放电防反接报警电路(400),包括与所述放电MOS管Q5串联、并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串联的检测电阻R13,与所述检测电阻R13并联的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以及与所述电压送入运算放大电路连接的声光报警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预放电MOS管Q3,与所述预放电MOS管Q3一端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R12,且所述第一分压电阻R12连接于所述放电MOS管Q5和所述充电MOS管Q4之间,所述预放电MOS管Q3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还包括与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限流电阻R8,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8串联的第四限流电阻R11,以及与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11并联的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四限流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检测电阻R13和所述预放电MOS管Q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通断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串联的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所述第二三极管控制电路一端与所述输出正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预放电MOS管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反接检测报警电路(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控制电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第一限流电阻R2,并联后并与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2串联的第一稳压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凯谭力钱虹志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