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流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65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整流模块,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该整流模块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的水冷板、设置于所述水冷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3N个二极管组件、设置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的直流铜排和交流铜排,所述直流铜排和所述交流铜排分别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连接;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将所述交流铜排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直流铜排输出,所述水冷板对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进行水冷散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整流模块存在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的问题,达到有效减小模块的体积,节省模块成本,散热效果更好,且噪音更低的效果。的效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整流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整流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在变频传动系统中,整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现有的整流模块多以强制风冷散热为主,具体通过增设风冷散热器或风扇,并设置钣金外壳来形成风道,实现风冷散热的效果。现有的整流模块中,风冷散热器、风扇及钣金外壳等器件会造成整流模块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而且,风冷散热还存在噪音较大、散热效果一般等问题,导致整流模块的单体功率受到限制。
[0003]此外,现有的整流模块多为六脉波整流,当用在十二脉波整流的场景时,只能通过并联两个整流模块来实现,这就导致变频传动系统整流部分的体积更大。这种六脉波整流模块在大功率或十二脉波整流等应用场景下,需多模块并联,存在空间资源占用较大且成本较高的问题,从而导致整流模块的使用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流模块,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整流模块存在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出一种整流模块,包括:
[0007]底板;
[0008]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的水冷板;
[0009]设置于所述水冷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3N个二极管组件;,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
[0010]设置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的直流铜排和交流铜排,所述直流铜排和所述交流铜排分别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连接;
[0011]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将所述交流铜排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直流铜排输出,所述水冷板对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进行水冷散热。
[0012]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为六个二极管组件,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
[0013]每个所述二极管组件在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表面,基于第三方向依次设置有负输出端、正输出端和输入端;
[0014]所述负输出端和正输出端与所述直流铜排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交流铜排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0015]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直流铜排包括第一直流铜排和第二直流铜排,所述第二直流铜排位于所述第一直流铜排在第一方向上的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一侧;
[0016]所述第一直流铜排的接入端与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的负输出端连接;
[0017]所述第二直流铜排的接入端与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的正输出端连接;
[0018]所述第一直流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交流铜排的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向靠近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
[0019]所述第二直流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交流铜排的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
[0020]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0021]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交流铜排包括第一三相铜排和第二三相铜排,所述第一三相铜排与所述第二三相铜排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交错排列;
[0022]所述第一三相铜排的接入端和所述第二三相铜排的接入端均与所述二极管组件的输入端连接;
[0023]所述第一三相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向靠近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并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直流铜排的方向延伸;
[0024]所述第二三相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并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直流铜排的方向延伸。
[0025]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
[0026]设置在所述第一直流铜排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一绝缘柱;
[0027]设置在所述第二直流铜排与所述第一直流铜排之间的第二绝缘柱;
[0028]设置在所述交流铜排与所述底板之间的第三绝缘柱;
[0029]与所述第一三相铜排和所述第二三相铜排连接设置的绝缘板。
[0030]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水冷板包括:
[0031]设置在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出水口,用于所述水冷板中冷却水的进水;
[0032]设置在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的进水口,用于所述水冷板中冷却水的出水。
[0033]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
[0034]设置在所述水冷板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两个吸收电容和温度开关,所述吸收电容与所述水冷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泡棉;
[0035]所述两个吸收电容分别设置在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吸收电容与所述直流铜排连接。
[0036]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
[0037]分别与所述直流铜排的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一侧和所述交流铜排的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一侧连接的多个吸收板。
[0038]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
[0039]设置在所述吸收板的远离所述直流铜排和交流铜排的一侧的防护板。
[0040]可选地,上述整流模块中,所述底板包括:
[0041]底板本体;
[0042]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的卡槽;
[0043]设置在所述卡槽的在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底板本体的一侧的固定板;
[0044]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在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卡槽的一端的两个接地端和一弯折部,所述两个接地端位于所述弯折部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0045]本技术提供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至少实现了如
下技术效果:
[004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整流模块,通过3N个二极管组件将交流铜排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再通过直流铜排输出该直流电,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设置于底板的一侧的水冷板,对设置于水冷板的远离底板的一侧的3N个二极管组件进行散热;采用开放式设计,无需设置外壳或风道,可以有效减小模块的体积,节省模块成本;利用水冷散热的方式,相比风冷散热的散热效果更好,且噪音更低,可应用于各种高防护柜体,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8]图1为本技术整流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49]图2为本技术整流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50]图3为本技术整流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0051]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52]图5为本技术整流模块第一实施例中二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53]图6为本技术整流模块第二实施例中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流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的水冷板;设置于所述水冷板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的3N个二极管组件;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设置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的直流铜排和交流铜排,所述直流铜排和所述交流铜排分别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连接;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将所述交流铜排输入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直流铜排输出,所述水冷板对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进行水冷散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3N个二极管组件为六个二极管组件,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二极管组件在远离所述水冷板的一侧表面,基于第三方向依次设置有负输出端、正输出端和输入端;所述负输出端和正输出端与所述直流铜排连接,所述输入端与所述交流铜排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铜排包括第一直流铜排和第二直流铜排,所述第二直流铜排位于所述第一直流铜排在第一方向上的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直流铜排的接入端与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直流铜排的接入端与所述六个二极管组件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直流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交流铜排的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向靠近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直流铜排的接出端在第三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交流铜排的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二极管组件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铜排包括第一三相铜排和第二三相铜排,所述第一三相铜排与所述第二三相铜排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第一三相铜排的接入端和所述第二三相铜排的接入端均与所述二极管组件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相铜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晶晶周正叶张壮杨永兵候倍卓吴嘉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