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1083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性马达,其包括第一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外壳、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振子、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定子及固定于所述外壳且弹性支撑所述振子的弹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至少包括与外壳固定且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的第一线圈及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且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的第二线圈,所述振子包括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的质量块。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力与第二驱动力的大小,使振子在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向运动。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向运动。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向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性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马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性马达。

技术介绍

[0002]便携式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手机、掌上游戏机、导航装置或者掌上多媒体娱乐设备等,一般会用到线性马达来做系统反馈,比如手机的来电提示、游戏机的振动反馈等等,其中所用到的马达,主要有柱状铁芯马达、空心杯马达和线性线性马达等几种类型。传统线性线性马达的振动方向单一,只能沿一固定方向振动,无法调整为指定的振动方向。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在平面内沿斜向振动的线性马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平面内沿斜向振动的线性马达。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线性马达,其包括第一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外壳、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振子、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定子及固定于所述外壳且弹性支撑所述振子的弹簧支架,所述定子至少包括与外壳固定且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的第一线圈及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且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的第二线圈,所述振子包括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的质量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一磁钢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分别由两块沿第三方向充磁且极性相反的磁钢拼接而成,所述第三方向为磁钢的厚度方向,两块所述磁钢拼接形成拼接线,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所述振子使得振子发生斜向运动。
[0005]更优地,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及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端子。
[0006]更优地,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均为矩形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轴。
[0007]更优地,所述第一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一磁钢的对称线,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二磁钢的对称线。
[0008]更优地,所述振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固定的支架,所述第一磁钢固定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磁钢固定于所述支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
[0009]更优地,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第一盖板正对设置的第二盖板、支撑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侧壁,所述定子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靠近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靠近所述定子的一端。
[0010]更优地,所述定子还包括装设于第一线圈内的第一铁芯、固定于所述第二盖板靠近所述定子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一线圈相固定的第一导磁片、装设于第二线圈内的第二铁芯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靠近所述定子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铁芯和第二线圈相固定的第二导磁片。
[0011]更优地,所述质量块包括靠近第二盖板一端的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向靠近第一盖板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阶梯孔、自所述第二表面向靠近第二盖板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阶梯孔、自所述第二阶梯孔向靠近所述第二盖板方向凹陷形成且与所述支架相固定的固定槽。
[0012]更优地,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的支撑部及自支撑部向外延伸形成且与所述固定槽固定的延伸部。
[0013]更优地,所述振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质量块与所述弹簧支架之间的阻尼件。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线圈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通过设置第二线圈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通过调整第一驱动力与第二驱动力的大小,使振子在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斜向运动,且该斜向运动的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驱动力与第二驱动力的大小来调整。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马达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马达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中A

A处剖面示意图;
[0018]图4为图1中B

B处剖面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马达隐藏第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马达隐藏第一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的马达隐藏第二盖板的俯视图;
[0022]图8为本技术的定子结合磁钢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技术的质量块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的振子沿45
°
方向振动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技术的磁钢充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性马达100,参见图1~图11,所述马达100 包括第一盖板11、外壳10、振子20、定子30、导电端子40及弹簧支架 50。
[0028]更优地,所述外壳10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11,且所述外壳10与所述第一盖板11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4,振子2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4,定子30驱动所述振子20振动,弹簧支架50固定于所述外壳10,且弹簧支架50对所述振子20起到弹性支撑的作用。
[0029]更优地,参见图2~图7,所述外壳10包括第二盖板12及侧壁13,所述第一盖板11与
第二盖板12相对设置,侧壁13支撑所述第二盖板12 与所述第一盖板11的侧壁13,且所述侧壁13与所述第一盖板11和第二盖板12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4。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壁13包括第一侧壁131 和第二侧壁132,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二侧壁132均为L字形结构,且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相连。所述定子30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 12与所述第一盖板11之间。
[0030]更优地,所述振子20包括质量块21、阻尼件22、支架23、第一磁钢 24及第二磁钢25;所述质量块21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11,所述质量块21安装于第二盖板12与第一盖板11之间,所述阻尼件22固定于所述质量块21与所述弹簧支架50之间。所述支架23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 211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钢24和第二磁钢25固定,所述第一磁钢24固定于所述支架23背离第一盖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磁钢25固定于所述支架 23靠近所述第一盖板11的一侧,所述支架23由高导磁材料制成,以优化定子30的磁场性能,其也可以是非导磁材料制成,仅起到支撑固定第一磁钢24和第二磁钢25的作用。
[0031]更优地,参见1~图9,所述质量块21包括第二收容空间2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性马达,其包括第一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盖板并与所述第一盖板形成第一收容空间的外壳、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振子、驱动所述振子振动的定子及固定于所述外壳且弹性支撑所述振子的弹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至少包括与外壳固定且提供第一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第一方向振动的第一线圈及与所述第一盖板固定且提供第二驱动力以驱动振子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的第二线圈,所述振子包括贯穿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的质量块、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一磁钢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沿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正对且间隔的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和所述第二磁钢分别由两块沿第三方向充磁且极性相反的磁钢拼接而成,所述第三方向为磁钢的厚度方向,两块所述磁钢拼接形成拼接线,所述第一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驱动力与所述第二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所述振子使得振子发生斜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及与所述第二线圈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端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均为矩形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长轴垂直于所述第二线圈的长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一磁钢的对称线,所述第二磁钢的拼接线为所述第二磁钢的对称线。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并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尧马杰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