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1048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悬挂点在接触网三维模型中的位置,S2:编制悬挂点的ID号,S3:分别构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S4:通过编制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建立悬挂点与部件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基于悬挂点的X形模型结构,实现了悬挂点、悬挂点以上、悬挂点以下不同数据流的融合,为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三维模型集中管理提供了一种构建新思路。思路。思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接触网模型构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国家铁路和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和运营品质的需求,对于国家铁路和轨道交通接触网设备的精细展示和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触网设备组成包括支柱、接触悬挂锚段、中心锚结、支柱、地磁感应装置、电连接、线岔、接触悬挂、定位装置、支撑装置、隔离开关、避雷器、接触悬挂、补偿装置、下锚装置、分段/分相绝缘器、软横跨、硬横跨、绝缘子、接地装置。各设备间连接关系错综复杂,没有统一规律,每一百米中约含80个各型零部件,以京沪高铁为例,全线约2800条公里,即2.8万百米。现有国内接触网三维构建方法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构建模型,底层模型数量极大,底层模型与上层模型是单线联系,底层模型中的错误与现有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直接相关。
[0003]随着接触网三维模型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推广,体量巨大的底层模型和错误逐级累积的倒V型构建模式,亟需进行构建模式的优化,实现管理模型数量和管理精度的最优解。进而达到接触网系统参数化、系统化的行业发展理念。基于上述问题亟需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方法,解决现有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中底层模型体量巨大、容错率极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改变了三维模型的构建顺序,利用悬挂点这个中间元素,进行上下兼容管理,并通过ID号实现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关联,减小模型体量、提高容错率。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悬挂点在接触网三维模型中的位置;S2:编制悬挂点的ID号,悬挂点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和悬挂点号;悬挂点号按照传统设计方法顺序指定;S3:分别构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S4:通过编制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建立悬挂点与部件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部件种类编号、所在悬挂点的悬挂点号;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和部件种类编号。
[0006]进一步的,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包括接触悬挂锚段、中心锚结、支柱、吊柱、地磁感应装置、电连接、线岔、接触悬挂、分段/分相绝缘器、软横跨、硬横跨和绝缘子,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包括定位装置、支撑装置、隔离开关、避雷器、补偿装置、下锚装置和接地装置。
[0007]进一步的,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建立n

1的关联关系,n≥1;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建立1

1的关联关系。
[0008]工作原理:悬挂点是承载接触网设计信息的标记符号,具有三维坐标系下唯一的标识。基于中层元素(悬挂点)的X形模型结构,悬挂点标识信息(悬挂点的ID号)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数据传递提供指针功能。
[0009]悬挂点以上部件以1

n的方式与悬挂点建立映射关系。悬挂点以上部件通过关联关系和设计原则得到唯一的三维坐标。映射关系体现于悬挂点以上部件的ID号中包含所有相关悬挂点的悬挂点号。
[0010]悬挂点以下部件以1

1的方式与悬挂点建立映射关系。悬挂点以下部件通过关联关系和设计原则得到唯一的三维坐标。映射关系体现于悬挂点以下部件的ID号中包含相关的唯一悬挂点的识别信息,即包含相关悬挂点的ID号中的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采用基于悬挂点的X形模型结构,实现了悬挂点、悬挂点以上、悬挂点以下不同数据流的融合,为数据集中、信息共享、三维模型集中管理提供了一种构建新思路。
[0012]2.本专利技术采用悬挂点作为识别标识,分别构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其模型体量由悬挂点数量决定,模型体量大幅降低,百米包含部件约为2,约为现有构建方法的1/40,极大降低了构建接触网三维模型所需的部件模型数量,提高三维模型的适用范围,降低对设备的硬件需求。
[0013]3.本专利技术采用基于悬挂点的X形单向构建方法,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是单向数据传递,其方向为悬挂点向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传递。悬挂点以下的错误信息无法传递至悬挂点和悬挂点以上,悬挂点以上类同,极大提高接触网三维模型和基础数据的容错率,降低了接触网设备管理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构建的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1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悬挂点在接触网三维模型中的位置。
[0017]S2:编制悬挂点的ID号,悬挂点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
柱号和悬挂点号。悬挂点号根据设计图纸,按照传统设计方法顺序指定。
[0018]S3:分别构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包括接触悬挂锚段、中心锚结、支柱、吊柱、地磁感应装置、电连接、线岔、接触悬挂、分段/分相绝缘器、软横跨、硬横跨和绝缘子,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包括定位装置、支撑装置、隔离开关、避雷器、补偿装置、下锚装置和接地装置。
[0019]S4:通过编制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建立悬挂点与部件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完成接触网三维模型的构建。
[0020]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建立n

1的关联关系,n≥1;悬挂点与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建立1

1的关联关系。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部件种类编号、所在悬挂点的悬挂点号,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和部件种类编号。
[0021]本方法构建的模型如图2所示,现结合图2对悬挂点与部件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说明。图2中,悬挂点A位于吊柱001#上,悬挂点B和悬挂点C位于吊柱002#上。悬挂点D和悬挂点E位于支柱003#上。电连接1悬挂在悬挂点A和悬挂点B之间。电连接2悬挂在悬挂点B和悬挂点C之间。电连接3悬挂在悬挂点D和悬挂点E之间。悬挂点A处设置有隔离开关。
[0022]悬挂点A的ID号为HKX

HYZ

01

254.042

001

00018,其中HKX为线别

沪昆线,HYZ为站区

湖沿站,01为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悬挂点的接触网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悬挂点在接触网三维模型中的位置;S2:编制悬挂点的ID号,悬挂点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和悬挂点号;S3:分别构建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S4:通过编制悬挂点以上和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建立悬挂点与部件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悬挂点以上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部件种类编号、所在悬挂点的悬挂点号;悬挂点以下的部件模型的ID号依次包括线别、站区、行别、公里标、支柱/吊柱号和部件种类编号。2.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熙光王鹏聪王小明李汉卿杨凯镜桑梓杰徐建皋金龙李逢源顾亚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太格时代自动化系统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