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909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对插针端子通体进行较好冷却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插针端子、线尾端子和液冷管,插针端子中穿设有导体压接件,该插针端子包括:安装部、针状插接部和管状连接部,安装部中开设有安装固定孔和第一进出液口,第一进出液口上设有第一密封连接头,线尾端子中设有芯线安装孔,线尾端子在其芯线安装孔的沿口处设有管状连接部,电源芯线的两端分别设在导体压接件的压接孔和线尾端子的芯线安装孔中,液冷管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插针端子和线尾端子的管状连接部上,线尾端子上开设有第二进出液口,第二进出液口上通过第二密封连接头设置有出液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液冷装置主要用于安装在给电动车辆充电的充电线缆中。电线缆中。电线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电源线缆,尤其涉及到一种电源线缆中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受政策影响及环保需求,电动汽车正在高速普及中。充电时间过长的焦虑也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近些年随着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充电倍率不断提升,对充电电流要求不断在提升,电流加大后会导致充电连接装置内的温升过高,甚至可能引发烧毁车辆或伤人等严重事故。传统充电连接器均是通过加大导体截面积来改善温升效果,由于导体多为铜金属构成,其密度高,由此所带来的线缆过重会严重影响到使用者操作的舒适性,而且,使得许多瘦弱人群在操作时将变得非常吃力,使其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目前,传统充电线缆中所采用的液冷管路,尽管插针端子的针状插接部中也开设了连接所述液冷管路的冷却腔,但该冷却腔只是作为液冷管路的一个连接节点使用,使得越是靠近冷却腔的底部,冷却效果越差,因而不能对插接端子的通体进行较好地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插针端子通体进行较好冷却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其结构包括:插针端子、线尾端子、以及用于安置电源芯线的液冷管,所述的插针端子中穿设有导体压接件;所述的插针端子包括位于中部的安装部、位于前部的针状插接部以及位于后部的管状连接部,所述插针端子的安装部中开设有与管状连接部相通的安装固定孔、以及与安装固定孔垂直相通的第一进出液口,第一进出液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连接头,所述插针端子的针状插接部中开设有与固定安装孔相通的冷却腔;所述的导体压接件从插针端子后部的管状连接部插入、设置在插针端子中部的固定安装孔中,该导体压接件的后部开设有压接孔,导体压接件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的冷却腔相配合的流道隔片,导体压接件前端的流道隔片插入冷却腔中、将冷却腔的相应部分隔成进液半腔和出液半腔,流道隔片的端部与冷却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流道,导体压接件与所述插针端子的管状连接部之间形成出液流道,所述的导体压接件上开设有连接所述的进液半腔与第一进出液口的进液槽、以及连接所述的出液半腔与出液流道的出液槽;所述的线尾端子的前部设置有芯线安装孔,线尾端子在其芯线安装孔的沿口处设置有与其芯线安装孔相通的管状连接部,所述电源芯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导体压接件的压接孔和线尾端子的芯线安装孔中,所述的液冷管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插针端子和线尾端子的管状连接部上,所述的线尾端子在其前部开设有与其芯线安装孔相通的第二进出液口,第二进出液口上通过第二密封连接头设置有出液管。
[000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的第
一密封连接头与第二密封连接头的结构相同,包括:安装螺钉、连接座、以及上、下密封圈,连接座上沿轴线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上密封孔、螺钉上过孔、液流腔、螺钉下过孔和下密封孔,上密封孔的直径大于螺钉上过孔的直径,下密封孔的直径大于螺钉下过孔的直径,液流腔大于安装螺钉的相应部分,使得安装螺钉与液流腔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安装螺钉的栓体自端部向里开设有液流孔,安装螺钉的栓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液流孔相通的液流过孔;连接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液流腔垂直相通的管状连接部;所述的第一进出液口或第二进出液口为与相应的安装螺钉相配合的螺纹孔,安装螺钉套设上密封圈后,依次穿过连接座上的上密封孔、螺钉上过孔、液流腔、螺钉下过孔、以及下密封孔,再套设下密封圈,拧紧在第一进出液口或第二进出液口中,从而将连接座固定在所述插针端子或线尾端子上。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安装螺钉的栓体沿着栓体的中心线自端部向里开设有液流孔。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安装螺钉的栓体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液流孔相通的液流过孔。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的流道隔片与冷却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形成所述的连接流道。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的流道隔片在靠近冷却腔的底部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孔。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流道隔片在靠近冷却腔的底部的一端开设有至少一个过流孔、形成所述的连接流道。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线尾端子的后部开设有固定安装孔。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中,所述插针端子的安装部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传感器安装槽。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通过其内部独特的冷却流道结构,可以对插针端子通体进行很好的冷却,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同时,还可以对与该插针端子相连的车辆插座进行很好的冷却。此外,所述第一、第二密封连接头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减小了体积,从而减小了其在充电线缆中所占用的空间,同时,也减轻了其重量,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液冷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的插针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中的导体压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液冷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插针端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插针端子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采用独立进出液的充电枪的立体结图示意图。
[0022]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液冷装置串接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是采用图9所示结构液冷方式的充电枪的立体结图示意图。
[0024]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液冷管,2、插针端子,20、安装部,201、安装固定孔,202、第一进出液口,203、温度传感器安装槽,21、针状插接部,211、进液半腔,212、出液半腔,22、管状连接部,23、出液流道,28、防触指帽,3、导体压接件,31、压接孔,32、流道隔片,321、过流孔,33、进液槽,34、出液槽,35、导流段,4、电源芯线,5、线尾端子,501、芯线安装孔,502、第二进出液口,51、固定安装孔,52、管状连接部,7、第一密封连接头,70、第一连接座,701、上密封孔,703、螺钉上过孔,705、液流腔,71、上密封圈,72、下密封圈,73、管状连接部,75、安装螺钉,751、液流过孔,8、第二密封连接头,80、第二连接座,81、上密封圈,82、下密封圈,83、管状连接部,85、安装螺钉,9、进液管,91、第一进出液管,92、第二进出液管,93、连接管,10、出液管,100、充电枪,102、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包括:插针端子、线尾端子、以及用于安置电源芯线的液冷管,插针端子中穿设有导体压接件;所述的插针端子包括:位于中部的安装部、位于前部的针状插接部以及位于后部的管状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端子的安装部中开设有与管状连接部相通的安装固定孔、以及与安装固定孔垂直相通的第一进出液口,第一进出液口上设置有第一密封连接头,所述插针端子的针状插接部中开设有与固定安装孔相通的冷却腔;所述的导体压接件从插针端子后部的管状连接部插入、设置在插针端子中部的固定安装孔中,该导体压接件的后部开设有压接孔,导体压接件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的冷却腔相配合的流道隔片,导体压接件前端的流道隔片插入冷却腔中、将冷却腔的相应部分隔成进液半腔和出液半腔,流道隔片的端部与冷却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流道,导体压接件与所述插针端子的管状连接部之间形成出液流道,所述的导体压接件上开设有连接所述的进液半腔与第一进出液口的进液槽、以及连接所述的出液半腔与出液流道的出液槽;所述的线尾端子的前部设置有芯线安装孔,线尾端子在其芯线安装孔的沿口处设置有与其芯线安装孔相通的管状连接部,所述电源芯线的两端分别设置在导体压接件的压接孔和线尾端子的芯线安装孔中,所述的液冷管的两端分别套设在插针端子和线尾端子的管状连接部上,所述的线尾端子在其前部开设有与其芯线安装孔相通的第二进出液口,第二进出液口上通过第二密封连接头设置有出液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头与第二密封连接头的结构相同,包括:安装螺钉、连接座、以及上、下密封圈,连接座上沿轴线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上密封孔、螺钉上过孔、液流腔、螺钉下过孔和下密封孔,上密封孔的直径大于螺钉上过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高军王建东邹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友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