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907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采集研究区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球物理反演
,尤其涉及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迭代反演算法是目前主流的地球物理反演算法,一般步骤为:采集数据——给定初始模型——初始模型正演——计算数据拟合差——迭代更新模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模型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模型,数据拟合差也会越来越小,直到拟合差小于一定阈值或是迭代次数达到上限。由此可见,当给定的初始模型越接近真实模型,反演算法就能够越快速的收敛,反演的结果对于初始模型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0003]现有技术中,也有对于反演算法的初始模型的选取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的期刊或专利,例如魏嘉等发表的《地震波阻抗反演中初始模型的建立》,提出如何能够准确给定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初始模型,但是仅仅从概念上进行了介绍,并未给出具体的实现方式。专利CN108304618B中提到,由均匀半空间模型出发进行第一次反演迭代,则在后续的迭代过程中,造成误差累计,给最终结果造成影响,甚至导致迭代过程不收敛。其解决方式为根据研究区域的岩石样本获得的密度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带入数据质量较好的初次反演结果得到另一种物性的初始模型中。然而,这种方法必须采集研究区域的大量的岩石样本,而且一般地表的岩石样本比较容易采集,但随着深度加深,压力和温度的升高,地表岩石样本得到的物性之间的关系式不一定适用深部地下结构,可能造成反演结果的较大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提高地震数据反演的效率和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服务器、终端、计算机设备及可读介质。
[0005]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包括:
[0006]采集研究区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
[0007]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
[0008]根据所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进行正演得到多个正演地震数据,确定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拟合差最小速度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
[0009]优选的,所述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具体包括:
[0010]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网格剖分;
[0011]根据所述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进行重力数据反演得到密度模型;
[0012]根据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
[0013]根据密度模型和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
[0014]优选的,所述地震数据为走时数据,重力数据为剩余重力数据。
[0015]优选的,所述重力数据反演的算法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法或模拟退火法。
[0016]优选的,所述密度模型为网格剖分的每个网格的密度值组成的列向量。
[0017]优选的,所述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包括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和多项式关系式。
[0018]优选的,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关系式为Gardner关系式;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多项式关系式为Castagna关系式。
[0019]优选的,所述确定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拟合差最小速度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具体包括:
[0020]通过二范数公式计算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的拟合差;
[0021]将拟合差最小的速度模型作为地震数据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
[002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包括:
[0023]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研究区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
[0024]地震模型确定模块,用于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
[0025]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进行正演得到多个正演地震数据,确定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拟合差最小速度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
[0026]优选的,所述地震模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网格剖分;根据所述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进行重力数据反演得到密度模型;根据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根据密度模型和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
[0027]优选的,所述地震数据为走时数据,重力数据为剩余重力数据。
[0028]优选的,所述重力数据反演的算法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法或模拟退火法。
[0029]优选的,所述密度模型为网格剖分的每个网格的密度值组成的列向量.
[0030]优选的,所述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包括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和多项式关系式。
[0031]优选的,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关系式为Gardner关系式;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多项式关系式为Castagna关系式。
[0032]优选的,所述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通过二范数公式计算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的拟合差;将拟合差最小的速度模型作为地震数据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
[0033]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0034]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方法。
[003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0036]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方法。
[0037]本专利技术提供利用重力数据反演出地下地质体密度模型,再根据岩石物性之间的经验公式,获得多种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再根据多种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对应的正演结果
与实测地震数据的拟合差的大小,确定地震反演的初始模型。本专利技术根据密度模型给定的速度模型比较接近真实模型,可以有效减少反演迭代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且不会导致迭代计算不收敛。并且,本专利技术不需要采集岩石样本,根据速度—密度多种经验公式,选取正演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差最小的一种模型,保证了在不同工作区域、不同岩性情况下的算法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研究区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根据所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进行正演得到多个正演地震数据,确定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拟合差最小速度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及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具体包括:对地下地质体进行网格剖分;根据所述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进行重力数据反演得到密度模型;根据预设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得到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根据密度模型和多个速度

密度模型的对应关系得到多个地下地质体速度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数据为走时数据,重力数据为剩余重力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数据反演的算法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法或模拟退火法。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度模型为网格剖分的每个网格的密度值组成的列向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性

速度

密度对应表包括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和多项式关系式。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指数关系式为Gardner关系式;所述不同岩性的岩石的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多项式关系式为Castagna关系式。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拟合差最小速度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具体包括:通过二范数公式计算正演地震数据与实测的地震数据之间的拟合差;将拟合差最小的速度模型作为地震数据反演的初始速度模型。9.一种地震数据反演初始速度模型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研究区地震数据和重力数据;地震模型确定模块,用于通过重力数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润杨午阳王恩利谢春辉郑茜闫国亮杨庆鄢高韩王伟贺东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