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868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沉淀池本体、反应筒、混凝筒、沉淀设备及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混凝筒设于于沉淀池本体内,混凝筒的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内部,混凝筒的外壁与沉淀池本体的内侧面通过沉淀设备固定连接,反应筒设于混凝筒的底部,反应筒的顶部开口通往混凝筒的内部且其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内部,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设置于反应筒内,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以驱动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反应筒内设置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实现污泥回流,无需安装外部污泥回流设备,从而节省成本。从而节省成本。从而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作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设施之一,在水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沉淀池在经历了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沉淀池之后,近年来,新型的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高密度沉淀池需要在体外设置污泥回流泵及相关管道等相关附件来实现污泥的回流,此污泥回流系统在建设和过程中,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污泥回流泵和管道附件进行维护与保养,增加的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澄清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能降低成本。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沉淀池本体、反应筒、混凝筒、沉淀设备及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所述混凝筒设于于沉淀池本体内,所述混凝筒的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内部,所述混凝筒的外壁与沉淀池本体的内侧面通过沉淀设备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筒设于混凝筒的底部,所述反应筒的顶部开口通往混凝筒的内部且其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内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设置于反应筒内,所述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侧边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反应筒的侧边底部管道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的侧边还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位于沉淀设备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设有排泥口。
[0006]进一步,所述反应筒内还设置有搅拌机,所述搅拌机位于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的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搅拌机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搅拌机。
[0007]进一步,所述沉淀池本体的底部设有刮泥机,所述沉淀池本体的顶部设有刮泥机驱动装置,以驱动所述刮泥机。
[0008]进一步,所述反应筒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回流口。
[0009]进一步,所述回流口沿着反应筒的侧壁一周等距开设。
[0010]进一步,所述沉淀设备为斜管沉淀装置,所述斜管沉淀装置内填充有蜂窝斜管。
[0011]进一步,所述蜂窝斜管与水平面成45

60度。
[0012]进一步,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为叶轮,以将沉淀池主体1内底部的污泥提升进反应筒中。
[0013]进一步,所述出水口处安装有溢流堰。
[0014]进一步,所述反应筒的侧壁还连有加药管。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反应筒内增设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实现污泥回流,无需安装外部污泥回流设备,从而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8]1、沉淀池本体,2、反应筒,21、开口,22、加药管,3、搅拌机,4、混凝筒,5、沉淀设备,6、刮泥机,7、刮泥机驱动装置,8、搅拌机驱动装置,9、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10、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1、进水口,12、出水口,13、出泥口,14、溢流堰。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
[0020]如图1所示,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包括沉淀池本体1、反应筒2、混凝筒4、沉淀设备5及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所述混凝筒4设于于沉淀池本体1内,所述混凝筒4的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1内部,所述混凝筒4的外壁与沉淀池本体1的内侧面通过沉淀设备5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筒2设于混凝筒4的底部,所述反应筒2的顶部开口通往混凝筒4的内部且其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1内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设置于反应筒2内,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以驱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侧边设有进水口11,所述进水口11与反应筒2的侧边底部管道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侧边还设有出水口12,所述出水口12位于沉淀设备5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3。
[0021]上述实施例中,进水口11用于输入原水,也能输入絮凝剂,原水与絮凝剂进入到反应筒2中混合,混合后在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的作用下向上流,进入混凝筒4中絮凝,絮凝后向下进入到沉淀池本体1内,向上溢流至沉淀设备5过滤,变成清水,清水从出水口排出,此时污泥从沉淀设备沉降,部分污泥沉降到沉淀池本体1底部经排泥管13排出,另一部分则沉降至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的下方并被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抬升回流至反应筒2内。
[0022]所述反应筒2内还设置有搅拌机3,所述搅拌机3位于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的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搅拌机驱动装置8,以驱动所述搅拌机3。
[0023]在反应絮凝过程中,通过在反应筒2中设置搅拌机,能使反应筒2中的原水与絮凝剂的混合更充分,进而提升其混合液在混凝筒4中的混凝效果。
[0024]为了清理附着在沉淀池本体1底部的污泥,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有刮泥机6,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刮泥机驱动装置8,以驱动所述刮泥机6。
[0025]所述反应筒2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回流口21,这样在絮凝过程中,处于混凝筒4中的部分水能通过回流口21回流进反应筒2中以进行二次絮凝,使反应更充分,提高絮凝效果。
[0026]所述回流口21沿着反应筒2的侧壁一周等距开设,使得回流均匀。
[0027]所述沉淀设备5为斜管沉淀装置,所述斜管沉淀装置内填充有蜂窝斜管,斜管沉淀装置的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且占地小。
[0028]当然,沉淀设备5也可采用斜板沉淀装置,其原理与斜管沉淀装置一样。
[0029]具体的,所述蜂窝斜管与水平面成45

60度,本实施例选用60度。
[0030]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为叶轮,以将沉淀池主体1内底部的污泥提升进反应筒
2中。
[0031]所述出水口12处安装有溢流堰14,以实现均匀出水。
[0032]所述反应筒2的侧壁还连有加药管22,方便单独加入絮凝剂。
[0033]所述刮泥机驱动装置7的输出轴、搅拌机驱动装置8的输出轴和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的输出轴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有轴承座,所述刮泥机驱动装置7的输出轴为实心轴,且其末端固定于轴承座上,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的输出轴和搅拌机驱动装置8的输出轴均为空心轴,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的输出轴套在刮泥机驱动装置7的输出轴外且两者间设置有轴承,所述搅拌机驱动装置8的输出轴套在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的输出轴外且两者之间设置有轴承。
[0034]工作原理:原水通过进水口11进入到反应筒2中,絮凝剂通过加药管22进入反应筒中,絮凝剂与原水在搅拌机3的作用下充分混合,混合后在叶轮的作用下向上流,进入混凝筒4中絮凝,絮凝后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本体(1)、反应筒(2)、混凝筒(4)、沉淀设备(5)及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所述混凝筒(4)设于沉淀池本体(1)内,所述混凝筒(4)的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1)内部,所述混凝筒(4)的外壁与沉淀池本体(1)的内侧面通过沉淀设备(5)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筒(2)设于混凝筒(4)的底部,所述反应筒(2)的顶部开口通往混凝筒(4)的内部且其底部开口通往沉淀池本体(1)内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设置于反应筒(2)内,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驱动装置(10),以驱动所述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侧边设有进水口(11),所述进水口(11)与反应筒(2)的侧边底部管道连接,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侧边还设有出水口(12),所述出水口(12)位于沉淀设备(5)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口(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筒(2)内还设置有搅拌机(3),所述搅拌机(3)位于内置式污泥回流装置(9)的上方,所述沉淀池本体(1)的顶部设有搅拌机驱动装置(8),以驱动所述搅拌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登胡德军赵永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