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的线圈都有电阻,需要足够的驱动电压产生电流流过线圈使继电器动作,一般需要加驱动电路,同时控制继电器通断。
[0003]而继电器吸合后,只要其维持电压不低于释放电压,就能保持吸合状态,因其线圈之间的电阻,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产生损耗,对其使用寿命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以12V的继电器为例,12V供电使继电器吸合,后转为低压(一般为6V左右)供电维持继电器的吸合状态。
[0004]现有技术一般都是通过开关电源芯片实现电压转换,造成这一驱动电路成本较高,尤其是在量产阶段,所产生的成本投入不可忽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一般都是通过开关电源芯片实现电压转换,造成这一驱动电路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6]作为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继电器RY1、第二继电器RY2、第一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5、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六三极管Q6、第七三极管Q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以及第十五电阻R15;所述第一继电器RY1的线圈的一端连接+12V电压,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一端,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RY2的线圈的一端、第二二极管D5的阴极以及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继电器RY2的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以及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5V电压,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以及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5V电压,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接驱动信号DRV2,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以及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2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驱动信号DRV1,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后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清,袁印,王清,尹聪,马昂,王锦,
申请(专利权)人:麦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