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738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涉及减速顶检测技术领域,检测小车包括:车架;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多个走行机构;安装在车架上且能够检测减速顶油气压力和安装高度的测压机构;用于抵消减速顶油气压力且与所述测压机构安装在车架同一侧的抓轨机构;与所述测压机构安装在车架同一侧且能够检测减速顶安装间隙的测距机构;以及控制系统,其用于控制检测车的走行和自动停止并完成检测动作。该检测车上道启动后,可以自动识别减速顶位置、检测减速顶相关技术参数、检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式传输给移动终端,达到实时监控减速顶状态的目的,通过抓轨机构能够实现牢靠的抓紧轨道,避免出现松脱的情况。避免出现松脱的情况。避免出现松脱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


[0001]本技术涉及减速顶全自动检测设备
,具体为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

技术介绍

[0002]减速顶是安装在钢轨上,车辆滚压过后,滑动油缸帽头对车辆起制动减速的一种液压设备,它具有投资小、作业效率高、安全系数高、无需能源、控速稳定可靠、安全连挂率高、结构轻小等优点。减速顶的广泛应用对编组站作业效率、保证运输作业安全和人身安全,实现自动化驼峰溜放作业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因此减速顶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深得铁路运输部门和广大铁路工作人员的好评,并且已经在应用减速顶的编组站和厂矿区全部成立了减速顶工区。减速顶在铁路编组站驼峰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调车作业事故,减轻了调车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和作业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全路共安装各类减速顶达100多万台。
[0003]目前,国内减速顶性能的测试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圆轨式减速顶模拟试验台,另一种是试验线路测试系统。
[0004](1)圆轨式模拟试验台为线下检测系统:
[0005]圆轨式模拟试验台应用于室内。它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直径为840 mm的铁路车辆的车轮,沿着直径为7 m的圆形轨道上进行单方向的回转运动。车轮的轮重可以通过液压千斤顶升降配重梁来改变,其速度可以控制在1.5

28 km/h的范围内,以适应减速顶性能检测的需要。电动机的功率和试验台转动动能很大,整个试验台的运行速度相对稳定。圆轨式减速顶模拟试验台具有精度高,运行稳定性和检测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0006](2)试验线路检测系统:
[0007]可模拟减速顶真实工作状况,通过车辆滚压来测试减速顶的性能状况。车辆上安装相应的位移、压力传感器,通过传感器上采集到的信息来分析减速顶的制动功、阻力功和临界速度,判断减速顶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0008]试验线路检测系统简单方便,减速顶的性能状况接近工作现场状况的表现,测试结果准确,但是它存在以下缺点:
[0009]1、测试成本高:因为它需要铺设特定的轨道线路,配备相应车辆和装备。
[0010]2、测试效率低:室外实验过程中,需要人员连续拆装减速顶,并且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无法进行大量的减速顶性能检测。
[0011]3、能耗大。
[0012]相比较于试验线路检测系统,圆轨式减速顶模拟试验有很多优点。整个试验台安装在室内,检测结果不受天气影响;它占地面积较小,不需要铺设专门的铁路线路,不需要铁路轨道车、16吨守车和配重车。
[0013]虽然圆轨式减速顶模拟试验台具备以上优点,但是仍然有不足。它的建设成本依然很高,不但需要配备直径至少7 m的场地,而且要求有更多的地方来布置其余的配套设
施。它们还都具有相同的其他缺点。它们不仅规模大而且投资也大,一旦建成之后便无法移动,需要检测的减速顶必须送到检测站检测。检测站数量有限,如果现场减速顶发生状况,可能需要长途运输到检测站方能检测。
[0014]上述测试系统都是大型固定式检测系统,主要用于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批量出厂检验,不能适用于编组站现场的减速顶性能的检测。目前,现场减速顶的工况日常检测由人工检查。编组站对减速顶的日常检测有明确要求,但由于缺乏检测设备,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用脚踩踏的方式对减速顶的工况进行检测。通过人工感受踩踏过程中减速顶给予脚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来判断减速顶是否合格。这种检测办法完全依赖于工人的工作经验,并不精确,无法量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同一个工人在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弊端是会给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劳动负荷。因此,现场急需一台可实现减速顶运行状态的自动化检测、减速顶故障量化评判的设备。
[0015]目前,经调研发现减速顶存在安装尺寸不正常、油气泄漏、死顶等情况,会使减速顶“带病”作业,严重的会造成列车脱线。我局减速顶日常检查也是依靠人工检查,目测外部结构是否存在损坏、漏油等现象,对减速顶是否做功、制动性能的好坏只能采用逐台脚踩的方式来判断,这样的检测方式存在检测粗略、效率低下、无可采信的检测数据、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无法实现对减速顶的有效检测,致使许多减速顶“病态”作业,影响了编组场的作业效率。针对当前减速顶检测现状,根据《铁道车辆减速顶》(TB/T 2460

2016)标准,研发一种替代人工检测,实现减速顶工作状态自动检测的专用设备,及时发现不合格减速顶,为减速顶进行及时维修、更换,消除事故隐患,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同时市面也有一些对减速顶进行检测的设备,检测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抓轨机构抓取轨道以便减速顶油气压力并对减速顶行稳定可靠的检测,但现有的抓轨机构抓取过程不紧固,极易出现松脱的情况。
[001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依靠人工经验对减速顶进行检测,存在着检测结果可信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同时现有的检测设备中,采用的抓轨机构无法实现牢固的抓取轨道,容易出现松脱的情况。
[0017]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1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针对减速顶日常检查是依靠人工经验、检测结果可信度低以及抓轨机构不牢靠等问题,提出一种可在铁路钢轨上自动走行的并自主完成减速顶相关检测指标的全自动减速顶辅助检测车,从而大幅度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减速顶参数检测准确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9]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包括:
[0020]车架;
[0021]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多个走行机构,其具有轮支座和铰接在所述轮支座上的走行轮,至少两个所述走行机构还具有动力驱动单元,且该走行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两端;
[0022]安装在车架上且能够检测减速顶油气压力和安装高度的测压机构,其具有压力驱动单元、连接在压力驱动单元输出端的压力传感器和连接在压力传感器上的压块,所述压力驱动单元具有带动压块对减速顶施压的电动缸和驱动电动缸运动的执行电机模块;
[0023]安装在所述压块上用于检测减速顶位置并发出触发信号的位置传感器一以及安装在所述压块两侧用于记录走行结构行程距离并发出行程信号的位置传感器二,位置传感器一设置在同一侧的两个位置传感器二的中间位置,位于同一侧的位置传感器一以及位置传感器二处于同一直线上,且位置传感器二与位置传感器一电连接;
[0024]用于抵消减速顶油气压力且与所述测压机构安装在车架同一侧的抓轨机构,其具有对称设置且活动在车架下方的两个卡爪、固定在两个卡爪端部的齿轮、啮合在两个卡爪上的齿轮之间的齿条机构和能够提升或下推所述齿条机构的电动推杆一;
[0025]安装在所述压块上用于检测减速顶的顶高的测高机构,测高机构设有两组且其对称设置在压块两侧,每组测高机构内包括一个用于发射红外线的矩阵光纤传感器以及一个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矩阵光纤传感器,每组测高机构与同一侧的位置传感器二处于同一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多个走行机构,其具有轮支座和铰接在所述轮支座上的走行轮,至少两个所述走行机构还具有动力驱动单元,且该走行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两端;安装在车架上且能够检测减速顶油气压力和安装高度的测压机构,其具有压力驱动单元、连接在压力驱动单元输出端的压力传感器和连接在压力传感器上的压块,所述压力驱动单元具有带动压块对减速顶施压的电动缸和驱动电动缸运动的执行电机模块;安装在所述压块上用于检测减速顶位置并发出触发信号的位置传感器一以及安装在所述压块两侧用于记录走行结构行程距离并发出行程信号的位置传感器二,位置传感器一设置在同一侧的两个位置传感器二的中间位置,位于同一侧的位置传感器一以及位置传感器二处于同一直线上,且位置传感器二与位置传感器一电连接;安装在所述压块上用于检测减速顶的顶高的测高机构,测高机构设有两组且其对称设置在压块两侧,每组测高机构内包括一个用于发射红外线的矩阵光纤传感器以及一个用于接收红外线的矩阵光纤传感器,每组测高机构与同一侧的位置传感器二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用于抵消减速顶油气压力且与所述测压机构安装在车架同一侧的抓轨机构,其具有对称设置且活动在车架下方的两个卡爪、固定在两个卡爪端部的齿轮、啮合在两个卡爪上的齿轮之间的齿条机构和能够提升或下推所述齿条机构的电动推杆一;与所述测压机构安装在车架同一侧且能够检测减速顶安装间隙的测距机构,其具有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轮廓测量仪;控制系统,其用于控制检测车的走行和自动停止并完成检测动作,其具有控制器、能够为各用电单元供电的电源模块和与控制器进行无线数据通信的手持机,所述控制器连接动力驱动单元、压力驱动单元、位置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二、电动推杆一、矩阵光纤传感器与轮廓测量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式减速顶状态检测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对称设置的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以及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锋徐精田岗霍艳红王超厚张浩郑绍轶颜川黄杰付松松刘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