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6503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上壁部分形成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能够阻隔固体颗粒进入集水管内部,所述集水管的外周壁形成向外凸起的螺旋形外肋,所述外肋与集水管外周壁形成一倾角,用于促使进入集水管内的水朝集水管的排水端流动;垫层,所述垫层形成与集水管下壁部分配合的凹槽;阻隔层,所述阻隔层铺设于集水管上壁部分的外侧,用于减少随地表水渗透到集水管外周壁的固体颗粒。该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阻截地表水涌入基坑,以避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水系统
,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城市用地愈趋紧张,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平地建设用地特别紧张,造成有些配套设施或项目建设不得选择在城市郊区的山体上进行建设。
[0003]在山体建设项目必定会对山体的原地貌进行破坏,原有的山体地表水排水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目前普通采用的山体地表水排放方式是,让山体地表水(山体雨水、山泉水等)无组织地通过山体的缝隙等汇集到附近的泄洪沟、农田灌溉渠等农村排水设施进行收集排放。然而,该方式无法避免山体地表水涌入基坑,导致基础施工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阻截地表水涌入基坑,以避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0005]所述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包括:
[0006]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上壁部分形成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能够阻隔固体颗粒进入集水管内部,所述集水管的外周壁形成向外凸起的螺旋形外肋,所述外肋与集水管外周壁形成一倾角,用于促使进入集水管内的水朝集水管的排水端流动;
[0007]垫层,所述垫层形成与集水管下壁部分配合的凹槽;
[0008]阻隔层,所述阻隔层铺设于集水管上壁部分的外侧,用于减少随地表水渗透到集水管外周壁的固体颗粒。
[0009]可选地,所述阻隔层包括依次铺设于集水管上壁部分的外侧的第一子阻隔层、第二子阻隔层、以及第三子阻隔层;所述第一子阻隔层由卵石填充而成,卵石的颗粒大小从靠近集水管上壁部分处向远离集水管上壁部分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子阻隔层由片石或中砂填充而成,其颗粒大小从靠近集水管上壁部分处向远离集水管上壁部分处逐渐增大;所述第三子阻隔层由素土填充而成。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阻隔层与第二子阻隔层之间铺设无纺布,所述第二子阻隔层与及第三子阻隔层之间铺设无纺布。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阻隔层与第二子阻隔层之间铺设土工布,所述第二子阻隔层与及第三子阻隔层之间铺设土工布。
[0012]可选地,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
[0013]集水井,所述集水井连接集水管的排水端,用于汇集和存蓄地表水。
[0014]可选地,所述垫层由水泥砂浆浇筑而成。
[0015]本技术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其能够有效阻截地表水涌入基坑,
以避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00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集水管的立体图;
[0019]图3为图1中集水管的主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集水管;2、垫层;3、外肋;4、作用表面;5、第一子阻隔层;6、第二子阻隔层;7、第三子阻隔层;8、无纺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另外,术语“包括”、“包含”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山体建设项目必定会对山体的原地貌进行破坏,原有的山体地表水排水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目前普通采用的山体地表水排放方式是,让山体地表水(山体雨水、山泉水等)无组织地通过山体的缝隙等汇集到附近的泄洪沟、农田灌溉渠等农村排水设施进行收集排放。然而,该方式无法避免山体地表水涌入基坑,导致基础施工受影响。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阻截地表水涌入基坑,以避免或减少山体地表水对基础施工造成不利影响。下面参考附
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
[0027]参见图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其包括集水管1、垫层2、阻隔层。所述集水管1的上壁部分形成进水通孔,地表水能够通过进水通孔进入集水管1内部进行汇集,并沿集水管1排水端方向移动。同时,所述进水通孔能够阻隔固体颗粒进入集水管1内部,以防止固体颗粒堵塞集水管1内部,影响管内地表水流动。
[0028]现参见图2、图3,所述集水管1的外周壁形成向外凸起的螺旋形外肋3,所述外肋3与集水管1外周壁形成一倾角,倾角的大小可以为30度、45度等,所述外肋3一方面可以提高集水管1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在地表水流量较大时,所述外肋3能够使流经外肋3两作用表面4的地表水产生朝向集水管1的排水端的分速度,从而促使进入集水管1内的水朝集水管1的排水端流动,以加快地表水在集水管1内流动速度,提高地表水阻截量。
[0029]所述垫层2用于对集水管1、阻隔层提供支承,防止发生下沉,阻止地表水继续向下渗透,以及对集水管1进行固定。现返回图1,所述垫层2形成与集水管1下壁部分配合的凹槽,所述垫层2可由水泥砂浆浇筑而成,在水泥砂浆硬化前,将集水管1布置于水泥砂浆上并设置相应支撑,待水泥砂浆硬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引流山体地表水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上壁部分形成进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能够阻隔固体颗粒进入集水管内部,所述集水管的外周壁形成向外凸起的螺旋形外肋,所述外肋与集水管外周壁形成一倾角,用于促使进入集水管内的水朝集水管的排水端流动;垫层,所述垫层形成与集水管下壁部分配合的凹槽;阻隔层,所述阻隔层铺设于集水管上壁部分的外侧,用于减少随地表水渗透到集水管外周壁的固体颗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包括依次铺设于集水管上壁部分的外侧的第一子阻隔层、第二子阻隔层、以及第三子阻隔层;所述第一子阻隔层由卵石填充而成,卵石的颗粒大小从靠近集水管上壁部分处向远离集水管上壁部分处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沃刘沛键梁永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宏达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