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573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换流变压器减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包括换流变本体、设置在换流变本体上的升高座、以及一端与升高座连接且另一端穿过阀厅墙体的阀侧套管,阀侧套管上且靠近升高座处套设有减振器,减振器包括套设在阀侧套管上的减振壳体,减振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容置空腔,容置空腔内均填充有阻尼粒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与换流变本体的升高座连接的阀侧套管上套设有减振器,减振器的减振壳体内设置至少两个容置空腔,并在其内部填充阻尼粒子;通过设备振动带动阻尼粒子与阻尼粒子、阻尼粒子与减振壳体的碰撞耗能,减小设备振动;设置至少两个容置空腔,增大阻尼粒子与减振壳体的碰撞几率,提升减振效率,减少运维成本。减少运维成本。减少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换流变压器减振
,尤其涉及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阀侧套管是换流变压器正常运行的关键部件之一,阀侧套管的故障将会引发严重的电力事故。而阀侧套管的检测维修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工期不可控,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对阀侧套管的缺陷进行分析和采取故障预防措施对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技术中,套管根部出现裂缝,进而使气体从裂缝中漏出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泄露的直接原因多为套管法兰根部接缝处结构设计不合理,长期运行中受到振动载荷和弯矩的作用使得应力集中处产生裂纹,最终导致断裂。以往处理此类套管设备缺陷时,一般采用返厂解体更换故障零部件的方式,维修工期长、成本高,与电力系统越来越高的供电可靠性要求不相适应,也为电网增加了高昂的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包括换流变本体、设置在所述换流变本体上的升高座、以及一端与所述升高座连接且另一端穿过阀厅墙体的阀侧套管,所述阀侧套管上且靠近所述升高座处套设有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套设在所述阀侧套管上的减振壳体,所述减振壳体内设有至少两个容置空腔,所述容置空腔内均填充有阻尼粒子。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减振壳体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件连接。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壳体本体、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内部的至少一个所述容置空腔、至少一个盖设在所述壳体本体上的封盖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两端的安装耳。
[0009]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安装耳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封盖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适配的凸起。
[0010]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壳体本体内由若干个隔离件将所述容置空腔分割成多个腔室。
[001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该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阀厅墙体上且套设在所述阀侧套管上的穿墙组件。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穿墙组件包括设有开口的外框、设置在所述外框内侧的隔振件、在所述开口处设有与所述外框可拆卸连接的密封盖以及填充在所述隔振件内部空腔中的阻尼颗粒。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隔振件为橡胶材质制成。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隔振件为圆环状结构。
[0015]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容置空腔为扇环状空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与换流变本体的升高座连接的阀侧套管上套设有减振器,其中,减振器由减振壳体通过抱箍对卡的形式套设在阀侧套管上,且在减振壳体内设置至少两个容置空腔,并在其内部填充阻尼粒子;通过设备的振动带动减振器内部阻尼粒子与阻尼粒子、阻尼粒子与减振壳体的碰撞耗能,从而减小设备振动;至少两个容置空腔的设计用于调谐质量,使得每部分阻尼粒子重量与设备共振频率相应,并防止阻尼粒子过度堆积,增大阻尼粒子与减振壳体的碰撞几率,提升减振效率;该结构设计合理,从而减少运维成本。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墙组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0

换流变本体;20

升高座;30

阀厅墙体;40

阀侧套管;50

减振器;51

减振壳体;52

容置空腔;511

第一壳体;512

第二壳体;513

连接件;5111

壳体本体;5112

封盖;5113

安装耳;5114

安装孔;5115

凸起;60

穿墙组件;61

外框;62

隔振件;63

密封盖;64

阻尼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6]参照图1

3所示,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40减振结构,包括换流变本体10、设置在所述换流变本体10上的升高座20、以及一端与所述升高座20连接且另一端穿过阀厅墙体30的阀侧套管40,所述阀侧套管40上且靠近所述升高座20处套设有减振器50,所述减振器50包括套设在所述阀侧套管40上的减振壳体51,所述减振壳体51内设有至少两个容置空腔52,所述容置空腔52内均填充有阻尼粒子。
[0027]具体实施时,在所述阀侧套管40上且靠近所述升高座20处套设有减振器50,防止阀侧套管40与所述升高座20的应力集中处产生裂纹,防止其断裂;其中,所述减振器50包括套设在所述阀侧套管40上的减振壳体51,在所述减振壳体51的容置空腔52内填充阻尼粒子。优选的,所述阻尼粒子填充率为60%~90%;更优的,所述阻尼粒子填充率为85%~95%时减振效果最佳,其通过保证所述阻尼粒子一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流变本体(10)、设置在所述换流变本体(10)上的升高座(20)、以及一端与所述升高座(20)连接且另一端穿过阀厅墙体(30)的阀侧套管(40),所述阀侧套管(40)上且靠近所述升高座(20)处套设有减振器(50),所述减振器(50)包括套设在所述阀侧套管(40)上的减振壳体(51),所述减振壳体(51)内设有至少两个容置空腔(52),所述容置空腔(52)内均填充有阻尼粒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壳体(51)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壳体(511)和第二壳体(512),所述第一壳体(511)和第二壳体(512)通过连接件(51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511)包括壳体本体(5111)、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5111)内部的至少一个所述容置空腔(52)、至少一个盖设在所述壳体本体(5111)上的封盖(511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5111)两端的安装耳(51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流变阀侧套管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望强詹镕勋黄立章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振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