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500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束线器,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可拆卸且水平设置的横轴,所述横轴上设置有多个光缆盘,所述束线器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相连,所述束线器内设置有束线通道,所述束线通道具有进线端口和出线端口,所述进线端口朝向横轴且进线端口的尺寸大于出线端口的尺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光缆的成束放线,与现有单根光缆放线相比,放线效率更高,且保证了光缆的整齐,一次放线就满足一条路上的所有配电箱的使用要求,不需要反复放线,可防止光缆损伤。可防止光缆损伤。可防止光缆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缆成束放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放线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光缆成束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简称LHAASO)属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装置由电磁粒子探测器(ED)阵列、缪子探测器(MD)阵列、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FCTA)等组成。其主要科学目标为,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开展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的研究。
[0003]目前在建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平均海拔高度为4410米,占地面积约2040亩。本项目由一个占地78000平方米的探测“水池”(水池中布置3000个水切伦科夫探测器),以及地面上布置的5242个ED(电磁粒子探测器)设备、1171个MD(缪粒子探测器)设备、500个WR(white rabbit project)时钟及18台WFCTA(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组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0004]施工区地处高海拔,为古冰体遗迹区域,处于高海拔断层破碎地带。现场砂石层较厚,岩石较多,积雪期长,气温低,高寒缺氧,冰冻期长,季节性冻土深度大(其冬季时的冻土深度达到1.67m),且为8度地震设防区。施工现场一共有386台室外三级箱,需要把光缆由配电室统一敷设至室外的各台配电箱。这些三级配电箱相对有规律的分部在每条道路上,原始的敷设方法,就是每安装一台配电箱,敷设一根光缆,该光缆并不是理想的走直线,先是由配电室出来,经过电缆沟、穿越道路(穿镀锌钢管保护)、经过下一个电缆沟后,再穿DN50碳素波纹管(埋地30cm)敷设。往往一条路上有十多台、二十台配电箱,如果一根一根地敷设光缆,将给施工造成很大的阻碍,具体为:
[0005]1、电缆沟支架上的光缆不能整齐美观的上架,每敷设一根光缆,要进行一次重新拆除和绑扎工作。
[0006]2、光缆经过穿管处,原已穿光缆会对我们的再次穿管工作造成阻碍,且有可能在穿管过程中对光缆头造成损坏。
[0007]3、直埋段会造成重复的开挖和回填工作,开挖过程中可能对已埋地光缆造成损坏。
[0008]上述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已敷设完成的成品光缆得不到保护,新敷设的光缆施工受到影响,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缆成束放线装置,提高放线效率,防止光缆损伤。
[0010]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束线器,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可拆卸且水平设置的横轴,所述横轴上设置有多个光缆盘,所述束线器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相连,所述
束线器内设置有束线通道,所述束线通道具有进线端口和出线端口,所述进线端口朝向横轴且进线端口的尺寸大于出线端口的尺寸。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两根竖直的立柱,两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担,所述横轴的端部可拆卸安装于横担。
[0012]进一步地,两立柱的顶部通过连接板相连,所述连接板与基座之间设置有多根斜撑杆。
[0013]进一步地,所述横担的两端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套在立柱上并与立柱滑动配合,且套筒通过定位件与立柱相连。
[0014]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所述定位件与定位孔可拆卸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横担的断面呈凹字形,横担上表面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支撑滚轮,所述横轴位于凹槽内且由两支撑滚轮进行支撑。
[0016]进一步地,所述横轴为两根,且位于下方的横轴上的光缆盘重于位于上方的横轴上的光缆盘。
[0017]进一步地,每个光缆盘两侧的横轴上均设置有可拆卸的轴向限位件。
[001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角钢,所述角钢的一端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束线器相连。
[0019]进一步地,所述束线器包括底座和由镀锌钢板卷曲成型的束线筒,所述束线通道位于束线筒内。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待放线的光缆缠绕在光缆盘上,通过将多个光缆盘安装在横轴上,放线时,可以将每个光缆盘上光缆穿过束线器,分散的光缆通过束线器后集中在一起,形成光缆束,拉动光缆束移动,即可实现光缆的成束放线,与现有单根光缆放线相比,放线效率更高,且保证了光缆的整齐,一次放线就满足一条路上的所有配电箱的使用要求,不需要反复放线,可防止光缆损伤。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侧视示意图;
[0022]图2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主视示意图;
[0023]图3是横担的主视示意图;
[0024]图4是横担的俯视示意图;
[0025]图5是基座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6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7是束线器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1—第一支架;11—基座;12—立柱;13—横担;14—连接板;15—斜撑杆;16—套筒;17—支撑滚轮;2—第二支架;3—束线器;31—底座;32—束线筒;4—横轴;41—轴向限位件;5—光缆盘;6—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0]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座11,所述基座11上设置有两根竖直的立柱12,两立柱12之间设置有横担13。基座11可以是较厚的金属板,也可以是架体结构,具体可以如图5和图6所示,整体呈梯形,采用角钢和两段槽钢焊接而成,立柱12可以采用钢管,且立柱12的下端焊接在槽钢上。为了提高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结构强度,两立柱12的顶部通过连接板14相连,所述连接板14与基座11之间设置有多根斜撑杆15。连接板14为钢板,焊接在立柱12的上端,斜撑杆15采用钢管,起到加强的作用,一共为4根,上端焊接在连接板14上,下端焊接在基座11上。
[0031]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之间设置有可拆卸且水平设置的横轴4,所述横轴4上设置有多个光缆盘5。光缆盘5即缠绕有光缆的圆盘,横轴4采用钢管。光缆盘5套在横轴4上并且可以绕着横轴4转动,转动光缆盘5时,即可实现光缆的放线。光缆盘5的数量根据配电箱的数量确定,确保一次性放线就能够满足所有配电箱的使用需求。
[0032]为了防止在放线的过程中光缆盘5沿横轴4的轴向滑动,在每个光缆盘5两侧的横轴4上均设置有可拆卸的轴向限位件41,具体的,轴向限位件41可以是螺栓或者销轴,横轴4上设置有螺纹孔或者销孔,使得螺钉与螺纹孔配合,或者销轴与销孔相配合,起到阻挡光缆盘5轴向移动的作用,保证放线的稳定。
[0033]为了减小整个装置的占地面积,同时保证横轴4上可以安装足够多的光缆盘5,所述横轴4为两根,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和束线器(3),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之间设置有可拆卸且水平设置的横轴(4),所述横轴(4)上设置有多个光缆盘(5),所述束线器(3)通过连接件(6)与第一支架(1)或第二支架(2)相连,所述束线器(3)内设置有束线通道,所述束线通道具有进线端口和出线端口,所述进线端口朝向横轴(4)且进线端口的尺寸大于出线端口的尺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均包括基座(11),所述基座(11)上设置有两根竖直的立柱(12),两立柱(12)之间设置有横担(13),所述横轴(4)的端部可拆卸安装于横担(1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立柱(12)的顶部通过连接板(14)相连,所述连接板(14)与基座(11)之间设置有多根斜撑杆(15)。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缆成束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担(13)的两端设置有套筒(16),所述套筒(16)套在立柱(12)上并与立柱(12)滑动配合,且套筒(16)通过定位件与立柱(12)相连。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宇舟周曦王海徐文忠王仕平郑云德黄静吴月阳健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