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反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409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污水反应池包括池体,池体的侧壁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池体内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与所述池体的侧壁形成一缓冲槽,缓冲槽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分隔板的顶部高于进液口且低于所述侧壁的顶部;或分隔板的顶部高于侧壁的顶部,分隔板伸出到侧壁上的伸出部分与侧壁上的挡水板连接,挡水板的顶部高于分隔板的顶部。本方案进水进入缓冲槽时可以消减进水动能,消能后,由缓冲槽的槽壁溢流出去,使水流由动力流变成重力流,由一个集中进水点变成线状进水点,使得反应池布水均匀,对反应池没有冲击和力的作用,能够方便工作人员确定池内水流情况,且可以在反应池的任意位置加药而不受影响,也不易出现废水飞溅到池外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反应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污水反应池。

技术介绍

[0002]在废水处理工程中,离不开生化、物化反应,反应通常都在圆形或者方形池内完成。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一般废水收集后,经过泵直接打入反应池,反应池加入废水处理药剂,经过机械或者水力等搅拌,使药剂与废水充分接触反应。
[000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废水经过泵直接打入反应池,废水是动力流,对反应池内的水流状态有冲击作用,这就带来了如下问题:
[0004](1)影响设计人员对池内水流状态的判断。
[0005](2)进水压力过大,会因为冲击产生水花四溅,工程上为了防止水流溅出,特地预留了水流的超高,但是进水泵压力过大,水流过大,甚至会飞出池外,影响安全和卫生。
[0006](3)需要谨慎考虑池内加药点,防止加药点与进水点距离太近,造成药剂被水花带出,但是这与加药点设计在离进水点较近的位置为宜相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反应池。
[0008]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污水反应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池体的侧壁形成一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0010]所述分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进液口且低于所述侧壁的顶部;
[0011]或所述分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侧壁的顶部,所述分隔板伸出到所述侧壁上的伸出部分与侧壁上的挡水板连接,所述挡水板的顶部高于所述分隔板的顶部。
[0012]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分隔板为L形且设置在所述池体的一个顶角处,所述分隔板的两个板件与形成该顶角的两个侧壁垂直连接;所述挡水板为L形且与分隔板呈对角设置,所述挡水板的第一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一板件的宽度,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一板体平行,所述挡水板的第二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二板件的宽度,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体平行。
[0013]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板体比第一板件的宽度大50

100mm,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比第一板件的宽度大50

100mm。
[0014]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分隔板延伸到所述侧壁的顶部上方10

30mm,所述挡水板延伸到所述分隔板的顶部上方30

50mm。
[0015]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池体包括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及第三反应槽,所述第一反应槽及第二反应槽连通,所述第二反应槽与第三反应槽连通,所述分隔板设置在第一反应槽内,所述出液口与第三反应槽连通。
[0016]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板件的宽度不超过所述第一反应槽的宽度的1/5,所述第二板件的宽度不超过所述第一反应槽的长度的1/5。
[0017]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的体积相当,它们的体积之和小于所述第三反应槽。
[0018]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之间的隔板上的第一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之间的隔板上的第二溢流口的高度。
[0019]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之间的隔板上的第一溢流口的高度比所述第三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之间的隔板上的第二溢流口的高度高50

100mm。
[0020]优选的,所述污水反应池中,所述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及第三反应槽内分别设置搅拌装置。
[002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0022]设备使用时,进水首先进入这个缓冲槽由于槽壁作用,可以消减进水动能;进入缓冲槽的水,消能后,由缓冲槽的槽壁溢流出去,进入反应池,改变了反应池进水方式,由动力流变成重力流,由一个集中进水点变成线状进水点,使得反应池布水均匀,对反应池没有冲击和力的作用,能够方便工作人员确定池内水流情况,同时,可以在反应池的任意位置加药而不受影响,不易出现废水飞溅到池外的问题。
[0023]本方案通过使分隔板的顶部高于池体侧壁的顶部,并设置挡水板可以有效地增加水流的溢流动力以弥补水力损失。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中隐去了搅拌器);
[0025]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6]图3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0028]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29]实施例1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揭示的污水反应池进行阐述,如附图1、附图2所示,其包括池体100,所述池体100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呈圆筒形或长方体等,其可以是金属焊接得到,也可以是砌筑而成等方式加工得到。所述池体100的侧壁130形成有进液
口110和出液口120,并且,所述侧壁的外壁设置有加强板。
[0031]如附图1

附图3所示,所述池体100内设置有分隔板300,所述分隔板300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池体内100,并且焊缝处需要做防水处理,例如焊缝用防水胶覆盖。所述分隔板300与所述池体100的侧壁130形成一缓冲槽500,所述缓冲槽500与所述进液口110连通,所述出液口120与所述池体100的其他部门连通。所述分隔板300的顶部310高于所述侧壁130的顶部131,所述分隔板300延伸到所述侧壁130的顶部131上方10

30mm,所述分隔板300伸出到所述侧壁130上的伸出部分340与侧壁130上的挡水板700连接,所述挡水板700的顶部730高于所述分隔板300的顶部310,所述挡水板延伸到所述分隔板300的顶部310上方30

50mm。
[0032]设备使用时,进水首先进入这个缓冲槽500由于槽壁作用,可以消减进水动能;进入缓冲槽500的水,消能后,由缓冲槽500的槽壁溢流出去,进入反应池,改变了反应池进水方式,由动力流变成重力流,由一个集中进水点变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污水反应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侧壁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池体的侧壁形成一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分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进液口且低于所述侧壁的顶部;或所述分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侧壁的顶部,所述分隔板伸出到所述侧壁上的伸出部分与侧壁上的挡水板连接,所述挡水板的顶部高于所述分隔板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为L形且设置在所述池体的一个顶角处,所述分隔板的两个板件与形成该顶角的两个侧壁垂直连接;所述挡水板为L形且与分隔板呈对角设置,所述挡水板的第一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一板件的宽度,所述第一板件与第一板体平行,所述挡水板的第二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分隔板的第二板件的宽度,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体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比第一板件的宽度大50

100mm,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比第一板件的宽度大50

10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延伸到所述侧壁的顶部上方10

30mm,所述挡水板延伸到所述分隔板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英姜玉寿蔡高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工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