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355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属于造林绿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干旱石质阳坡立地条件选择樟子松容器苗进行栽种,行间苗木“品”字形排列,采用鱼鳞状坑穴设计和大穴套小穴的组合模式,并结合覆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苗木土壤基质的保水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还保证了苗木的长势。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干旱石质阳坡造林绿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此类地区的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重要意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造林绿化
,具体涉及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造林绿化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实施造林绿化的进程中,干旱石质阳坡造林一直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成林最难啃的硬骨头和绿化短板。这是由于,干旱石质阳坡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贫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进而制约了造林绿化步伐。
[0003]冀北坝上高原地区是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样板的造林成果已初显成效,但大面积的干旱石质阳坡立地困难,采用传统的穴状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本专利技术的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不同造林区域的造林密度不同,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每个鱼鳞坑包括鱼鳞大穴和套在所述鱼鳞大穴内的小穴;行间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布;
[0007]2)在所述鱼鳞坑的小穴内栽种樟子松容器苗;
[0008]3)对栽种好的樟子松进行覆膜和管护。
[0009]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不同造林区域的划分方法为:自坡脊至坡底,沿坡面距离平均划分为上坡缓坡区、中坡陡坡区和下坡缓台区3个区域。
[0010]优选的,所述上坡缓坡区的种植密度为75株/亩;所述中坡陡坡区的种植密度为55株/亩;所述下坡缓台区的种植密度为111株/亩。
[0011]优选的,步骤1)中,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包括以下步骤:
[0012]在预设的鱼鳞坑处,进行挖掘,将挖出的石砾沿下坡位垒成半环状,环口朝向上坡,形成大穴;
[0013]将挖掘鱼鳞坑时挖出的土聚拢到鱼鳞坑内部的中心位置,形成小穴。
[0014]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大穴的形状为鱼鳞状;所述大穴环口宽度为60cm,所述大穴的穴面到小穴的穴面的深度为10cm;
[0015]所述小穴位于大穴内部,所述小穴的形状为方形或圆形,所述小穴的边长或直径为30cm,所述小穴的穴面距离穴底的深度为30cm,所述小穴的穴底平整。
[0016]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樟子松容器苗的苗高≥25cm;所述樟子松容器苗的苗龄≥2年。
[0017]优选的,步骤2)中,在栽种樟子松容器苗的过程中,回填客土至小穴容积的2/3处后,在表面覆盖植物残渣至与小穴穴面齐平。
[0018]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覆膜包括:将带有孔洞的薄膜套在樟子松苗木上,覆盖在小穴的穴面上,对薄膜进行固定;所述薄膜包括塑料膜。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石质阳坡樟子松造林方法,本专利技术根据干旱石质阳坡立地条件选择樟子松容器苗进行栽种,行间苗木“品”字形排列,采用鱼鳞状坑穴设计和大穴套小穴的组合模式,并结合覆膜。在本专利技术中,行间苗木“品”字形排列,可以有效提高坡地雨水的拦截效率,增加坡地保水能力、缓解水土流失现象。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鱼鳞坑可以增加石质坡地的石块利用率,降低构筑土石方成本,提高树坑的蓄水能力。大穴套小穴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干旱石质阳坡苗木坑穴固持水土能力,其中大穴既可以增加持水能力,也可以阻止小穴内水土流失。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覆膜技术可以降低阳坡地表高温造成土壤基质的水分蒸发,缓解水分流失现象,并且起到一定保温作用,有助于苗木越冬。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大幅度提升苗木土壤基质的保水能力,从而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还保证了苗木的长势。本专利技术为干旱石质阳坡造林绿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对此类地区的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经过验证,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综合造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干旱石质阳坡攻坚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当年成活率达到98.4%,三年保存率保持在95%以上。此外,可以保证苗木维持良好的长势,经调查7年生苗木的高生长可以达到33cm/年、11年生苗木的高生长可以达到42cm/年,与平地造林苗木并无显著差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中的立地条件实况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中的鱼鳞坑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中的大穴套小穴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中的覆膜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中的造林成效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6]1)不同造林区域的造林密度不同,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每个鱼鳞坑包括鱼鳞大穴和套在所述鱼鳞大穴内的小穴;行间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布;
[0027]2)在所述鱼鳞坑的小穴内栽种樟子松容器苗;
[0028]3)对栽种好的樟子松进行覆膜和管护。
[0029]不同造林区域的造林密度不同,本专利技术首先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每个鱼鳞坑包括鱼鳞大穴和套在所述鱼鳞大穴内的小穴;行间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布。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不同造林区域的划分方法优选为:自坡脊至坡底,沿坡面距离平均划分为上坡缓坡区、中坡陡坡区和下坡缓台区3个区域。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上坡缓坡区的种植密度优选为75株/亩;所述中坡陡坡区的种植密度优选为55株/亩;所述下坡缓台区的种植密度为111株/亩。本专利技术中设置不同造林区域的造林密度不同,相较于传统方法均设置同一种植密度111株/亩,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降低了陡坡造林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优选的包括以下步骤:
[0031]在预设的鱼鳞坑处,进行挖掘,将挖出的石砾沿下坡位垒成半环状,环口朝向上
坡,形成大穴;将挖掘鱼鳞坑时挖出的土聚拢到鱼鳞坑内部的中心位置,形成小穴。在形成小穴后,优选的还包括对小穴内部进行翻土和平整。
[0032]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大穴的形状为鱼鳞状;所述大穴环口宽度优选为60cm,所述大穴的穴面到小穴的穴面的深度优选为10cm;所述小穴位于大穴内部,优选的位于大学的内部中央;所述小穴的形状优选为方形或圆形,所述小穴的边长或直径优选为30cm,所述小穴的穴面距离大穴穴面的深度优选为30cm,所述小穴的穴底平整。在本专利技术中,大穴可以增加对地表径流水分的拦截作用,拦截下来的水分会汇聚到小穴中,保水保土效果好。
[0033]在本专利技术中,大穴开挖面优选的与坡面持平或环口方向低于鳞体弧面。
[0034]在本专利技术中,行间苗木“品”字形排列,可以有效提高坡地雨水的拦截效率,增加坡地保水能力、缓解水土流失现象。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鱼鳞坑可以增加石质坡地的石块利用率,降低构筑土石方成本,提高树坑的蓄水能力。大穴套小穴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干旱石质阳坡苗木坑穴固持水土能力,其中大穴既可以增加持水能力,也可以阻止小穴内水土流失。
[0035]本专利技术在挖掘鱼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不同造林区域的造林密度不同,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每个鱼鳞坑包括鱼鳞大穴和套在所述鱼鳞大穴内的小穴;行间鱼鳞坑呈“品”字形排布;2)在所述鱼鳞坑的小穴内栽种樟子松容器苗;3)对栽种好的樟子松进行覆膜和管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不同造林区域的划分方法为:自坡脊至坡底,沿坡面距离平均划分为上坡缓坡区、中坡陡坡区和下坡缓台区3个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坡缓坡区的种植密度为75株/亩;所述中坡陡坡区的种植密度为55株/亩;所述下坡缓台区的种植密度为111株/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石质阳坡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根据所述造林密度挖掘鱼鳞坑包括以下步骤:在预设的鱼鳞坑处,进行挖掘,将挖出的石砾沿下坡位垒成半环状,环口朝向上坡,形成大穴;将挖掘鱼鳞坑时挖出的土聚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张志东于世涛李永东范东东黄跃新张健东时辰姜清山姜青红丁玉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