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3537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具体涉及医疗技术领域,通过根据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浓度进行设定阈值,若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浓度超出预设阈值,高于阈值红灯警示,阈值范围内绿灯警示,低于阈值黄灯警示,提高警示效果,通过获取药品的属性信息、患者数据信息和医嘱数据信息,并且建立规则数据储存库,根据不同病例特征匹配相应的药品剂量及药品的用药数,医生开具电子用药医嘱,完成确认工作后可进行下一步自动识别审核,将不合理用药医嘱及时拦截,并且进行警示,避免不合理用药导致潜在的用药安全隐患出现,同时减少了人工参与,提高了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了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了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静脉是收集回流血液入心脏的血管,常同相应的动脉伴行,数目比动脉多,管径较粗,容血量多,体循环中约65~70%的血含于静脉中(门脉系统、肝和脾贮存的血除外),肺循环中静脉含血约50~55%。静脉管壁比动脉薄而柔弱,弹性也小,故在固定染色的切片中,管壁常瘪陷,管腔变扁或呈不规则形,毛细血管渐变为静脉,最初只在内皮周围增加了薄层结缔组织。管径达50μm时,内皮和结缔组织间出现排列稀疏的平滑肌,管径再大时平滑肌成为完整的一层,管径小于500μm的都属微静脉。
[0003]管径0.2~1mm的静脉称小静脉。小静脉内膜只有内皮,中膜有2~4层平滑肌,少许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血管的管径为1~10mm,管壁厚约为管径的1/10。除静脉主干外,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内脏静脉和四肢远侧静脉属此类。内膜薄,内皮细胞呈多角形,内皮下层很薄或不明显,含少许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大多没有内弹性膜,但下肢血管有薄的内弹性膜。中膜薄,为排列不密的环行平滑肌束,肌束间有少许结缔组织。外弹性膜很薄或无,外膜相当厚,成自结缔组织,有些血管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有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管径都大于9~10mm,包括颈外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肺静脉、髂外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和腔静脉等,大静脉的管壁较薄,约为管径的1/20。
[0004]内膜的构造与中静脉的基本相同,内皮下层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纵行平滑肌束,内弹性膜有较大的窗孔或呈断裂状。中膜薄,由几层平滑肌组成,或没有中膜,外弹性膜不明显或不存在。外膜最厚,比中膜厚几倍,由结缔组织组成,含纵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束,常有较多的纵行平滑肌。营养血管和淋巴管比动脉多,可深入到内膜附近,也有丰富的神经。
[0005]头静脉、基底静脉、肠系膜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隐静脉、子宫静脉和阴茎背静脉的内膜含纵行或环行平滑肌。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中膜内层平滑肌多为纵行;肾上腺静脉中膜几乎都是纵行平滑肌。肾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和膈静脉的外膜主要由纵行平滑肌组成。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相当长的一段管壁没有中膜,外膜很厚,含丰富的纵行平滑肌。肺静脉中膜较厚,有纵行平滑肌,弹性组织少。脐静脉中膜有内纵和外环平滑肌。有些静脉平滑肌缺如,故没有中膜,如阴茎的海绵体静脉、胎盘母体部的静脉、脾小梁静脉、皮肤和甲床的小静脉、硬膜静脉窦、脑膜和脑的静脉、视网膜静脉和骨的静脉等。
[0006]大静脉(如腔静脉、颈静脉、无名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中膜含胶原纤维和较多的弹性组织,弹性组织多是不完整的膜,与平滑肌更迭配布。精索的蔓状静脉丛壁厚,富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弹性组织少,中膜与外膜无明显分界。腔静脉和肺静脉近心脏的一段,外膜中有环行心肌纤维,这些血管通入心脏处有少量纵行心肌纤维。
[0007]脉注射是一种医疗方法,即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静脉注射可分短暂性与连续性,短暂性的静脉注射多以针筒直接注入静脉,即一般常见的“打针”;连续性的静脉注射则以静脉滴注实施,俗称“点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职业药师审核的处方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技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静脉药物的配置。
[0008]医嘱,就是医生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对病人在饮食、用药、化验等方面的指示。医嘱是指医师在医疗活动中下达的医学指令。医嘱内容及起始、停止时间应当由医师书写。医嘱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分为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和备用医嘱三类。
[0009]PIVAS信息系统的建立规范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护理人员与配置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对药物管理及流转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规范的管理模式,与医院HIS信息系统实现无缝链接,如患者信息、医生下达医嘱、护士执行医嘱、与中心药房药品信息库存信息等;对所调配的药品进行多次校验核对,做到事前提醒,含文字提示、语音提示;支持与合理用药系统的链接;对退药、换药、库存等的提示;在摆药、配药、装箱、核对等环节的多重扫描功能。
[0010]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医院药学服务的核心逐步由以药品供应型转为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的全程化药学服务,目前,住院用药医嘱的审核工作也受到审方药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限制,尤其对高风险人群的不合理用药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造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处方审核工具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发现处方/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和潜在的用药安全隐患,且处理大量的医嘱监督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人工选择无可避免会存在操作失误,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手段改善该环节,以保障合理用药。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高风险人群的不合理用药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造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处方审核工具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发现处方/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和潜在的用药安全隐患,且处理大量的医嘱监督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人工选择无可避免会存在操作失误的问题。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根据本院HI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及电子病历系统(EMR)的数据视图中获取药品的属性信息、患者数据信息和医嘱数据信息。
[0014]S2、其次将S1中获取的信息导入本院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用药知识库,并且建立规则数据储存库,根据不同病例特征匹配相应的药品剂量及药品的用药数。
[0015]S3、当医生开具电子用药医嘱,完成确认工作后可进行下一步自动审核步骤。
[0016]S4、在完成S302中的药品识别工作后,根据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浓度进行设定阈值,分别以【A、B、C、D、E】进行表示,若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
浓度超出预设阈值,高于阈值红灯警示,阈值范围内绿灯警示,低于阈值黄灯警示。
[0017]S5、当红灯警示信息和黄灯警示信息发出后,则显示当前药品医嘱信息,同时【A、B、C、D、E】中其中一个或几个为红色或黄色标记,并且根据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的用药知识库信息进行关联匹配,通过差异化对比方式计算差异值并且显示,提醒医生重新调整医嘱。
[0018]S6、根据S5中识别出不合理医嘱则进行退回,自动勾选不合理医嘱信息返回S3,并且重新修改及调整,若医生获取识别结果后不调整能够进行填写理由,并且进行提交审核,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静脉用药医嘱用量错误的自动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本院HI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及电子病历系统(EMR)的数据视图中获取药品的属性信息、患者数据信息和医嘱数据信息;S2、其次将S1中获取的信息导入本院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用药知识库,并且建立规则数据储存库,根据不同病例特征匹配相应的药品剂量及药品的用药数;S3、当医生开具电子用药医嘱,完成确认工作后可进行下一步自动审核步骤;S4、在完成S302中的药品识别工作后,根据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浓度进行设定阈值,分别以【A、B、C、D、E】进行表示,若次剂量、日剂量、最大剂量、频次、给药浓度超出预设阈值,高于阈值红灯警示,阈值范围内绿灯警示,低于阈值黄灯警示;S5、当红灯警示信息和黄灯警示信息发出后,则显示当前药品医嘱信息,同时【A、B、C、D、E】中其中一个或几个为红色或黄色标记,并且根据PIVAS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的用药知识库信息进行关联匹配,通过差异化对比方式计算差异值并且显示,提醒医生重新调整医嘱;S6、根据S5中识别出不合理医嘱则进行退回,自动勾选不合理医嘱信息返回S3,并且重新修改及调整,若医生获取识别结果后不调整能够进行填写理由,并且进行提交审核,根据上级医生判断提交的理由是否通过,若通过则取消警示信息,将信息反馈至医生开具用药医嘱,若不通过,则需重新调整用药医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小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易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