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19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包括蜗壳、驱动装置和叶轮,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蜗壳和叶轮连接,所述叶轮可转动的安装在蜗壳内,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固定连接有防涡圈,所述防涡圈位于蜗壳内部,所述防涡圈整体呈弯曲的弧状,所述防涡圈位于叶轮的径向上,所述防涡圈与叶轮之间设有间隔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有效减弱轴向二次流对涡流的影响,在兼顾风机性能的同时,保证了风机的音质,使得蜗壳内部空气流动更为顺畅,有效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具有能够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优点。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优点。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心风机的
,具体涉及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

技术介绍

[0002]离心风机适用于空调制冷通风行业和家用净化器行业等,离心风机的适用领域包括且不限于上述行业。目前常见的离心风机为前向单进风带蜗壳离心风机,主要包括蜗壳、电机组件和叶轮,电机组件驱动叶轮在蜗壳内转动,驱动蜗壳内的空气流动,从而实现送风的功能。
[0003]随着行业的发展和需要,离心风机需要由传统的一个出口增加至两个出口,此时由于蜗壳采用双出风的设计,且由于双出风蜗壳两段蜗壳型线互相影响,气流在蜗壳内扩压不够充分等原因,往往存在噪音分贝值高,出风不稳定等现象。仅仅通过优化蜗壳和优化叶型来达到降噪、提升音质的目的,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家电设备中,由于使用场所的限制,风机往往需设计成尽量紧凑型,能够节省空间,普通的电机与叶轮装配很难实现紧凑设计。由于风机尺寸要尽量紧凑,在尺寸限定条件下设计风,综合考虑型、噪声,尺寸的要求,出现风机使用工作点和最高效率点没有重合。因此,在风机超薄设计、风机双出风设计、风机使用点流量偏小偏离了最高效率点的设计中,风机的厚度和直径的比值不在离心风机推荐值范围,叶片有效做功区域面积比例减小,风机蜗壳内部流场混乱,旋涡多,出口容易出现明显的不稳定气流,由于空调整机结构紧凑,整个风路风阻较大的原因,风机工作点处于小流量高静压工况(风机的实际流量小于风机处于额定工作点时的流量的工况)。此时风机蜗壳出口气流方向因为流量的偏小会更靠近蜗舌,蜗舌附近的回流会明显变大。最终导致了叶道内气流分离大,容易出现喘振现象,及周期性的流量在反复波动,风机抖动厉害,有出风明显不顺。或者蜗舌附近流场很差,容易周期性“噗噗”声,风机音质很差。
[0004]例如公告号为CN202194839U公开了一种小型双出风离心风机,包括电机、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叶轮,其还包括蜗壳,叶轮设置于蜗壳内,电机设置于蜗壳外部,电机的输出轴伸入到蜗壳内部;蜗壳上相对的设置有两个出风口,出风口靠近叶轮的轮缘。在离心风机的设计过程中,双出风地方设计由于有两个出口,两个蜗轮出口的参数会互相影响,其留在每段蜗壳内扩压不充分,蜗壳参数优化设计难度大。并且,为了是风机尺寸尽可能紧凑,整个离心风机内部风路风阻较大,风机静压较高,此时风机蜗舌处的回流会明显增大,并且叶道内气流分离大,容易出现喘振现象、周期性的流量反复波动、风机剧烈抖动和明显的出风不顺的现象,对离心风机的降噪效果和工作性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0005]故现有技术存在容易出现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其包括蜗壳、驱动装置和叶轮,该紧凑型离心风机具有能够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
的现象出现的优点。
[0007]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包括蜗壳、驱动装置和叶轮,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蜗壳和叶轮连接,所述叶轮可转动的安装在蜗壳内,所述蜗壳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蜗壳固定连接有防涡圈,所述防涡圈位于蜗壳内部,所述防涡圈整体呈弯曲的弧状,所述防涡圈位于叶轮的径向上,所述防涡圈与叶轮之间设有间隔空间。通过这样的设置:通过防涡圈的设置,限制了蜗壳内部的涡流运动,有效减弱轴向二次流对涡流的影响。同时,防涡圈本身也能起到引导涡流流动的作用,进而使蜗壳内部流场得到较大的改善,可以有效避免蜗壳内部,尤其是出风口附近的不稳定气体流动时产生的杂音,在兼顾风机性能的同时,保证了风机的音质。使得蜗壳内部空气流动更为顺畅,有效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具有能够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优点。
[0009]作为优选,所述防涡圈整体呈圆弧形,所述防涡圈的圆弧中心位于叶轮的转动中心上,所述防涡圈的直径D2=a1*D1,其中系数a1为1.03~1.2,D1为叶轮的最大外径,所述防涡圈的宽度小于蜗壳的内部宽度。通过这样的设置:通过将防涡圈设置为圆弧中心位于叶轮转动中心上,使防涡圈能够更好的引导蜗壳内的涡流流动,并能起到减小防涡圈对涡流流动产生的阻力,使涡流能够更顺畅的流动。
[0010]作为优选,所述蜗壳包括前端盖、后端盖和侧板,所述侧板两端分别与前端盖和后端盖固定连接,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前端盖上,所述叶轮位于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叶轮在转动时能够带动气体通过进风口流动到出风口,实现送风的功能。
[0011]作为优选,所述防涡圈与前端盖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改善蜗壳内部气体流动的状态,提升了蜗壳内部的有效流通能力。
[0012]作为优选,所述叶轮包括轮毂和叶片,所述轮毂与叶片固定连接,所述防涡圈的宽度H=H0+a2,其中H0为叶片与前端盖的距离,a2为2mm~10mm。通过这样的设置:使防涡圈能够更好的干扰轴向二次流的形成,并能有效减弱轴向二次流的强度,从而能够改善蜗壳内部气体流动的状态,提升了蜗壳内部的有效流通能力。
[0013]作为优选,所述前端盖固定连接有位于防涡圈与进风口之间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向叶轮弯曲。通过这样的设置:达到提高风机工作性能的效果,导流板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还能起到集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风机工作性能。
[0014]作为优选,所述蜗壳还包括蜗舌,所述蜗舌分别与侧板和出风口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涡圈与蜗舌之间设有通风槽,所述防涡圈远离蜗舌的一端与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防止防涡圈与蜗壳出现尺寸干涉,方便生产制造,同时,也避免防涡圈对蜗壳处气流造成阻碍,具有能够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优点。
[0015]作为优选,所述侧板轮廓线呈螺旋线,所述侧板的螺旋轮廓线的圆心位于叶轮的转动轴心上,所述侧板的螺旋轮廓线与圆心的距离关系符合方程式:其中r为叶轮最大外圆半径,t为蜗舌与叶轮的间隙宽度,α为螺旋角,为螺旋线以叶轮旋转中心为中心的方位角,为与该螺旋线相切的蜗舌的方位角,R为螺旋轮廓线的径向坐标。通过这样的设置:优化侧板的结构,使蜗壳内的气体流动更顺畅,起到提高风机性能和降低噪音的作用。
[0016]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共设置至少2个,所述防涡圈共设置至少2个,至少2个所述防涡圈位置分别与至少2个出风口分别一一对应。通过这样的设置:通过2个出风口的设置,能够适用于不同方向上同时送风的需求,起到提高适用性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喘振、流量反复波动和风机剧烈抖动的现象出现的作用。
[0017]作为优选,所述防涡圈厚度为1mm~3mm。通过这样的设置:防止防涡圈变形和破裂,提高使用寿命,达到保证风机工作性能的作用。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9]1、为了能够让叶轮在蜗壳内部转动,叶轮与蜗壳之间需要留有间隙,防止蜗壳与叶轮出现干涉并将叶轮卡住,而叶轮在转动过程中部分气流没有流向出风口,而是沿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型离心风机,包括蜗壳(10)、驱动装置(20)和叶轮(30),所述驱动装置(20)分别与蜗壳(10)和叶轮(30)连接,所述叶轮(30)可转动的安装在蜗壳(10)内,所述蜗壳(10)设有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固定连接有防涡圈(40),所述防涡圈(40)位于蜗壳(10)内部,所述防涡圈(40)整体呈弯曲的弧状,所述防涡圈(40)位于叶轮(30)的径向上,所述防涡圈(40)与叶轮(30)之间设有间隔空间(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涡圈(40)整体呈圆弧形,所述防涡圈(40)的圆弧中心位于叶轮(30)的转动中心上,所述防涡圈(40)的直径D2=a1*D1,其中系数a1为1.03~1.2,D1为叶轮(30)的最大外径,所述防涡圈(40)的宽度小于蜗壳(10)的内部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凑型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10)包括前端盖(11)、后端盖(13)和侧板(12),所述侧板(12)两端分别与前端盖(11)和后端盖(13)固定连接,所述进风口(14)设置在前端盖(11)上,所述叶轮(30)位于前端盖(11)和后端盖(13)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紧凑型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涡圈(40)与前端盖(1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凑型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30)包括轮毂(31)和叶片(32),所述轮毂(31)与叶片(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小永莫远忠
申请(专利权)人: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