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蓄冰槽,包括壳体和支架组,壳体沿竖直面对称分体设置成两个蓄冰单元,两个蓄冰单元下端通过连接组件呈转动连接,支架组包括滑轨和两个分别位于壳体两端的滑动连接于滑轨上的连接支架,一个连接支架对于一个蓄冰单元且转动连接于蓄冰单元,连接组件下方设有驱动组件;在初始位置时,两个蓄冰单元的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当连接组件向上运动时,两个蓄冰单元相对转动,两个连接支架相对滑轨朝内滑动,直至蓄冰单元的开口端朝上。在两个蓄冰单元均装满后,再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蓄冰单元复位至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的状态,从而使整个壳体内充满冰球,也不需人工爬入壳体内进行手动冰球排布操作,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装填时的效率。工装填时的效率。工装填时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冰槽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冰槽。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现行制冷设备中会有通过蓄冰槽进行冰蓄冷的操作。冰蓄冷的工作原理为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槽中,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
[0003]其中,由于蓄冰槽呈躺制的长条形,蓄冰槽在施工装填时,为了使蓄冰槽内均匀分布冰球,需要操作人员从人孔处进入到蓄冰槽内,手动进行铺平和装填,如图1所示,避免装置完毕后蓄冰槽内还有很多孔隙。错误示例如图2所示。所以现有蓄冰槽的填冰工作,整体操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提高蓄冰槽施工装填时的效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蓄冰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蓄冰槽,包括用于放置冰球的壳体和用于支撑壳体的支架组,所述壳体沿竖直面对称分体设置成两个蓄冰单元,两个蓄冰单元下端通过连接组件呈转动连接,所述支架组包括滑轨和两个分别位于壳体两端的滑动连接于滑轨上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和滑轨沿竖直方向呈固定设置,一个连接支架对于一个蓄冰单元且转动连接于蓄冰单元,所述连接组件下方设有用于驱使连接组件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驱动组件;在初始位置时,两个所述蓄冰单元的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当所述连接组件向上运动时,两个蓄冰单元相对转动,两个连接支架相对滑轨朝内滑动,直至蓄冰单元的开口端朝上。
[00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安装冰球时,驱动组件推动连接组件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两个蓄冰单元相对转动,此时连接支架在滑轨上滑动,使蓄冰单元在转动的同时依旧能得到稳定的支撑。直至蓄冰单元运动至其开口端朝上,如此可以方便的直接将冰球倒入到蓄冰单元内,由于蓄冰单元开口端大小几乎与其截面积相等,所以蓄冰单元内可以通过冰球倒入直接被填满。同时配合驱动组件,还可以让蓄冰单元抖动一下,使冰球更密集的填装于蓄冰单元内。在两个蓄冰单元均装满后,再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蓄冰单元复位至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的状态,从而使整个壳体内充满冰球,也不需人工爬入壳体内进行手动冰球排布操作,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装填时的效率。
[0006]可选的,所述蓄冰单元为长方体,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蓄冰单元两侧的转动轴、固定连接于另一个蓄冰单元两侧的转动吊耳,一个转动轴对应一个转动吊耳且转动连接于其对应的转动吊耳,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转动源和一个推动源,两个转动源分别对应两个转动轴,转动源包括第一驱动缸、固定连接于第一驱动缸输出端的齿条、固定套设于转动轴外的齿轮,所述齿条啮合于齿轮,所述推动源包括第二驱动缸,且所述第二驱动缸的输出端抵接于两个蓄冰单元下端的连接处。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驱使两个蓄冰单元相对转动打开其开口端时,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同时伸长,且第二驱动缸的伸长量要大于第一驱动缸的伸长量。此时第二驱动缸提供连接组件向上运动力,第一驱动缸带动齿条上升,通过齿条和齿轮之间的相互运动,带动齿轮转动,带动两个蓄冰单元相对转动,从而使两个蓄冰单元可以在打开和合并两种状态下自由的切换,操作方便。
[0008]可选的,两个所述蓄冰单元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呈柔性可伸缩设置,所述密封件截面呈U型且连接于蓄冰单元开口端三侧侧壁,所述密封件开口端向上;所述蓄冰单元朝向另一个蓄冰单元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密封件的容纳槽,在初始位置时,两个所述蓄冰单元的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减少两个蓄冰单元在装填满冰球后合拢的过程中,冰球从两个蓄冰单元之间的间隙掉出蓄冰单元的概率。同时也可确保两个蓄冰单元合拢时,依旧可以较好的相互抵接,相互封闭。
[0010]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供制冷液流过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分体设置呈前换热管、后换热管、连接管,前换热管和后换热管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蓄冰单元且连通蓄冰单元内外,连接管呈柔性可伸缩设置,且连接管两端分别连接于前换热管和后换热管。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换热时,将制冷液通入到换热管内,从而使其与冰球进行更好的换热。同时时换热管的结构并不会干涉到蓄冷单元的分开和合拢。
[0012]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呈蛇形设置,所述前换热管朝向后换热管一端和所述后换热管朝向前换热管一端均处于换热管最下端。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提高换热面积的同时,减少蓄冷单元分开和合拢时,连接管需要变形的长度,使换热管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0014]可选的,所述换热管上套设有除污套,所述除污套内壁设有滑轮,所述滑轮滑动连接于换热管,所述滑轮和除污套之间设有用于驱使滑轮转动的驱动马达;当所述滑轮沿着换热管轨迹运动时,所述除污套沿着换热管轨迹运动且刮除换热管外壁的污垢。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清理换热管上的水垢时,可打开蓄冰单元,然后通过驱动马达带动并配合除污套自身重力,使滑轮转动,使除污套相对换热管运动。从而对换热管外壁的污垢进行刮除,减少污垢对换热管换热率的影响。
[0016]可选的,所述前换热管和后换热管外壁内均埋设有导轨,且导轨不突出于换热管外壁,一个导轨对应一个除污套,所述滑轮滑动连接于导轨内;当所述滑轮沿着导轨运动时,所述除污套沿着换热管轨迹运动且刮除换热管外壁的污垢。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轨更好的导向滑轮的运动方向,使除污套可更好的在滑轮的带动下沿着既定轨迹相对换热管运动。
[0018]可选的,所述导轨沿换热管外壁呈螺旋设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除污套相对换热管运动时是边刮边转动的,可更好的清洁换热管上的污垢。
[0020]可选的,所述除污套包括第一清洁单元、第二清洁单元和连接单元,所述第一清洁单元和第二清洁单元呈圆弧形,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施力部和固定连接于施力部两端的螺纹部,两个螺纹部螺纹呈反向设置,两个螺纹部分别螺纹连于第一清洁单元一端和第二清洁单元一端,所述滑轮安装于第一清洁单元、第二清洁单元或施力部其中一个上;当需要清洁
换热管时,所述第一清洁单元、第二清洁单元和施力部构成圆形且抵接于换热管外壁。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直接将第一清洁单元和第二清洁单元分别安装在连接单元两端,然后旋拧连接单元,使第一清洁单元和第二清洁单元相互靠近直至抵接于换热管壁,方便了除污套的安装。
[0022]可选的,所述蓄冰单元背离另一个蓄冰单元一端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有用于启闭排污管的启闭阀门。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更换的冰水、污垢等可以通过排污管排离蓄冰单元。同时也可以排放到一定程度后,打开两个蓄冰单元,使冰水、污垢等可以更彻底的进行排放。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在施工装填蓄冰槽内的冰球时,省时省力,效率较高;换热率较高;清理方便,也不需额外增加人孔的设置。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相关技术中冰球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冰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冰球的壳体(1)和用于支撑壳体(1)的支架组(2),所述壳体(1)沿竖直面对称分体设置成两个蓄冰单元(4),两个蓄冰单元(4)下端通过连接组件(9)呈转动连接,所述支架组(2)包括滑轨(33)和两个分别位于壳体(1)两端的滑动连接于滑轨(33)上的连接支架(34),所述连接支架(34)和滑轨(33)沿竖直方向呈固定设置,一个连接支架(34)对于一个蓄冰单元(4)且转动连接于蓄冰单元(4),所述连接组件(9)下方设有用于驱使连接组件(9)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驱动组件;在初始位置时,两个所述蓄冰单元(4)的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当所述连接组件(9)向上运动时,两个蓄冰单元(4)相对转动,两个连接支架(34)相对滑轨(33)朝内滑动,直至蓄冰单元(4)的开口端朝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冰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单元(4)为长方体, 所述连接组件(9)包括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蓄冰单元(4)两侧的转动轴(10)、固定连接于另一个蓄冰单元(4)两侧的转动吊耳(11),一个转动轴(10)对应一个转动吊耳(11)且转动连接于其对应的转动吊耳(11),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转动源(12)和一个推动源(13),两个转动源(12)分别对应两个转动轴(10),转动源(12)包括第一驱动缸(14)、固定连接于第一驱动缸(14)输出端的齿条(15)、固定套设于转动轴(10)外的齿轮(16),所述齿条(15)啮合于齿轮(16),所述推动源(13)包括第二驱动缸(18),且所述第二驱动缸(18)的输出端抵接于两个蓄冰单元(4)下端的连接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冰槽,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蓄冰单元(4)之间设有密封件(5),所述密封件(5)呈柔性可伸缩设置,所述密封件(5)截面呈U型且连接于蓄冰单元(4)开口端三侧侧壁,所述密封件(5)开口端向上;所述蓄冰单元(4)朝向另一个蓄冰单元(4)侧壁开设有用于容纳密封件(5)的容纳槽(32),在初始位置时,两个所述蓄冰单元(4)的开口端相互抵接密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蓄冰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用于供制冷液流过的换热管(3),所述换热管(3)分体设置呈前换热管(6)、后换热管(7)、连接管(8),前换热管(6)和后换热管(7)分别固定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涛涛,秦宝通,穆磊,石晨浩,朱耿涛,陈克岐,陈晓宇,张凯元,李凯,闫海红,贾梓宁,郭津瑞,卜雪成,王楚琦,王海峰,丁光耀,张建胜,李超,刘晓惠,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