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301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及其方法,属于检测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底板,刺激机构,调节机构,限位机构和控制系统,刺激机构包括壳体及吸气泵、气体存放室、制冷器、冷气存放室和刺激头,所述刺激头设置在冷气存放室内,并通过伸缩驱动器驱动伸出过孔进行刺激操作,调节机构包括升降柱、支撑板、滑板、水平推杆、固定座和旋转推杆。通过刺激机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刺激;通过调节机构将刺激机构进行空间位置的调整,保证刺激操作的准确度;通过控制系统对调节机构的控制,使刺激机构可自动适应患者位置变化,进行准确的刺激操作,最终实现自动完成监控,还可对患者口部、咽喉区域进行监控,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呕吐行为和误吸风险。险。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测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等情况,误吸是吞咽障碍最常见且最需要处理的并发症;食物或水、口腔内分泌物等误吸入气管、肺部,可以引起窒息、肺炎等病理生理过程,其不仅可以导致患者重症感染的发生,而且大大增加患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风险。
[0003]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防误吸手段主要是通过人工密切监测进行的,如人工监测患者胃肠功能变化(每4小时记录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和体征1次),对于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还需监测其胃残余液量变化(每4小时抽吸胃残留液1次,观察总量、颜色和性状)等。
[0004]上述方法操作过程复杂,程序繁琐,需要医护人员不定时频繁进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目前的监测手段亦无法实现全时段持续动态监测,患者仍有可能在监测间期出现误吸,导致治疗的延误及病情的加重。
[0005]因此,急需提出一种检测设备,可以智能监测患者咽喉部位的肌体反应,从而及时预判误吸风险,对于缩短医护时间、减少医护资源、提高检测可靠度是非常有帮助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及其方法,智能监测患者咽喉部位的肌体反应,从而预判误吸风险,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无法智能监测存在浪费医护资源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之一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包括:
[0009]底板,一块平板,
[0010]刺激机构,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刺激,包括呈弧形的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吸气泵、气体存放室、制冷器、冷气存放室和刺激头,所述壳体的弧形与人体颈部相适形,弧形的凸起面设置有进气口,弧形的凹陷面设置有过孔,所述吸气泵的进气端与进气口连通,所述吸气泵的排气端与气体存放室连通,所述制冷器的一端与气体存放室,所述制冷器的另一端与冷气存放室连通,所述冷气存放室与气体存放室连通,所述刺激头设置在冷气存放室内,并通过伸缩驱动器驱动伸出过孔进行刺激操作,
[0011]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刺激机构的空间位置,包括竖直设置在底板上的升降柱、设置在升降柱顶部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上的滑板、设置在支撑板另一侧的水平推杆、设置在滑板上的固定座和设置在滑板另一侧的旋转推杆,所述滑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滑动连接,所述水平推杆的固定端与支撑板固定,所述水平推杆的活动端与滑板固定,所述壳体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翻转推杆的固定端与滑板固定,所述翻转推杆的活动端与
壳体滑动连接,
[0012]限位机构,用于对人体肢体进行限位固定,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多个限位带,
[0013]控制系统,用于对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的控制,实施对患者的刺激操作和反应信息的收集,以及对危险情形的报警,包括扫描仪、高清监控器、PLC控制器、显示器和报警器,所述扫描仪用于对患者的头像进行扫描成像,确定患者头部的形状和位置,所述高清监控器用于对人体刺激反应的摄像监控,所述PLC控制器用于分析患者头部形状和位置,并驱动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以进行刺激操作,同时,还用于对监控器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并向报警器发生报警指令,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高清监控器的监控信息和各执行机构的动作信息,所述报警器用于接收报警信息,并发出报警信号,所述PLC控制器与高清监控器、显示器、报警器、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电性连通,所述高清监控器与显示器电性连通,
[0014]所述高清监控器还用于对患者口部、咽喉区域进行摄像监控,所述PLC控制器对摄像视频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呕吐行为,并向报警器发生报警指令。
[0015]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翻转推杆的活动端延伸出滑槽设置,且在延伸出滑槽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球。
[0016]进一步,所述滑动连接包括设置在支撑板上的滑槽和设置在滑板上与滑槽滑动配合的滑条。
[0017]进一步,所述固定座内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外壳上固定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固定在滚动轴承的内圈上。
[0018]进一步,所述伸缩驱动器为固定在壳体内的电动推杆,所述刺激头为固定在所述电动推杆伸缩端的金属杆。
[0019]进一步,所述冷气存放室与过孔正对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与过孔之间设置有开关挡片,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开关挡片拆卸固定的开关驱动推杆。
[0020]本专利技术之二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21]一种脑卒中患者误吸预判方法,使用如上所述的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进行预判,包括以下步骤:
[0022]S1:用限位带将患者的四肢进行束缚限位;
[0023]S2:通过扫描仪对患者头部扫描成像,形成三维数学模型,并加入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定位;
[0024]S3:控制调节机构,将刺激机构移动至患者颈部区域,使刺激头对准颈部咽喉区域;
[0025]S4:驱动刺激机构进行刺激操作,通过监控器监控患者反应;
[0026]S5:判断:
[0027]1)当患者有反应则停止刺激,
[0028]2)当患者无反应则加大刺激力度,反复多次,若无反应,则发出报警指令,报警器响起。
[0029]进一步,步骤5中,还包括:
[0030]S1:监控患者口部和咽喉区域;
[0031]S2:判断:
[0032]1)当患者口部出现大量呕吐物时,发出报警指令;
[0033]2)当患者咽喉出现剧烈动作时,发出报警指令;
[0034]3)当患者面部脸色发生变化时,发生报警指令。
[003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6]本专利技术通过刺激机构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刺激;通过调节机构可将刺激机构进行空间位置的调整,以适应患者的位置变化,保证刺激操作的准确度;通过控制系统对调节机构的控制,使刺激机构可自动适应患者位置变化,进行准确的刺激操作,最终实现对脑卒中患者全天候智能监控,有效降低对护理人员的依赖。
[0037]本专利技术还通过监控对患者咽喉区域的动作和口部周围的体液或呕吐物进行摄像监控、分析,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呕吐行为、吞咽困难和误吸窒息的风险,当发生类似的现象,报警器发生报警指令,医护人员进行施救,从而降低窒息死亡风险。
[0038]本专利技术通过外部刺激实现对脑卒中患者的实时监控,代替了现有技术采取体液和各种复杂的检查,显然,节省了劳动力,减少了护理时间,为节省护理资源提供了帮助。
[0039]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刺激头放置于冷气存放室,使其表面温度低于人体温度,当通过驱动器伸出壳体后与人体皮肤接触,从而实现对人体的刺激,即提出了一种冷刺激的方式,该方式既不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影响其睡眠,也能产生较好的刺激响应。
[0040]本专利技术的壳体设置为与人体颈部相适应的弧形,方便将其放置于颈部附近,且与颈部各处的距离相近或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脑卒中患者误吸智能预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一块平板,刺激机构,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刺激,包括呈弧形的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吸气泵、气体存放室、制冷器、冷气存放室和刺激头,所述壳体的弧形与人体颈部相适形,弧形的凸起面设置有进气口,弧形的凹陷面设置有过孔,所述吸气泵的进气端与进气口连通,所述吸气泵的排气端与气体存放室连通,所述制冷器的一端与气体存放室,所述制冷器的另一端与冷气存放室连通,所述冷气存放室与气体存放室连通,所述刺激头设置在冷气存放室内,并通过伸缩驱动器驱动伸出过孔进行刺激操作,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刺激机构的空间位置,包括竖直设置在底板上的升降柱、设置在升降柱顶部的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上的滑板、设置在支撑板另一侧的水平推杆、设置在滑板上的固定座和设置在滑板另一侧的旋转推杆,所述滑板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滑动连接,所述水平推杆的固定端与支撑板固定,所述水平推杆的活动端与滑板固定,所述壳体的一端转动设置在固定座上,所述翻转推杆的固定端与滑板固定,所述翻转推杆的活动端与壳体滑动连接,限位机构,用于对人体肢体进行限位固定,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多个限位带,控制系统,用于对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的控制,实施对患者的刺激操作和反应信息的收集,以及对危险情形的报警,包括扫描仪、高清监控器、PLC控制器、显示器和报警器,所述扫描仪用于对患者的头像进行扫描成像,确定患者头部的形状和位置,所述高清监控器用于对人体刺激反应的摄像监控,所述PLC控制器用于分析患者头部形状和位置,并驱动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以进行刺激操作,同时,还用于对监控器收集信息的分析处理,并向报警器发生报警指令,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高清监控器的监控信息和各执行机构的动作信息,所述报警器用于接收报警信息,并发出报警信号,所述PLC控制器与高清监控器、显示器、报警器、刺激机构和调节机构电性连通,所述高清监控器与显示器电性连通,所述高清监控器还用于对患者口部、咽喉区域进行摄像监控,所述PLC控制器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嘉璐梁丁文姜颖周林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