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2314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括进水管、多格厌氧处理区、植物土壤过滤区、储水清水池和太阳能保温大棚,通过采用厌氧生物滤池能耗低、有机负荷高、无需污泥回流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污水水量变化较大的情况,植物土壤过滤区的植物可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作为营养元素,还可将铅、镉、砷、铬等重金属累积于植物的体内,辅助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充分利用在地表以下的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适合污水分散式处理的地区,从而使得最终处理技术向低能耗、少维护、处理效果好以及适应西北气候的方向发展。适应西北气候的方向发展。适应西北气候的方向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缺水,冬季严寒,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彼此居住较为分散,使得西北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由于西北农村地区分散式污水的排放方式并不统一,存在灰水单排和黑灰水混排两种方式,现有技术缺乏针对两种不同排水方式进行分别处理的设计,不利于提高污废水的处理效率和利用率。西北地区冬季严寒也使得许多污废水处理技术存在冬季结冰、去除效率大幅降低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通过采用厌氧生物滤池能耗低、有机负荷高、无需污泥回流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污水水量变化较大的情况,植物土壤过滤区的植物可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作为营养元素,还可将铅、镉、砷、铬等重金属累积于植物的体内,辅助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充分利用在地表以下的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适合污水分散式处理的地区,从而使得最终处理技术向低能耗、少维护、处理效果好以及适应西北气候(特别是冬季寒冷特点)的方向发展。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多格厌氧处理区、植物土壤过滤区、储水清水池和太阳能保温大棚,所述进水管、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所述储水清水池和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位于土壤下方,所述太阳能保温大棚位于土壤上方;
[0007]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包括初沉池、格栅、第一格厌氧池、第二格厌氧池和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
[0008]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包括由过滤土壤和过滤植物;
[0009]所述储水清水池的一侧通过清水池回流管与所述过滤土壤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储水清水池的上端通过输水管与所述过滤植物的下端相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初沉池、所述第一格厌氧池、所述第二格厌氧池和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构成。
[001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初沉池、第一格厌氧池、第二格厌氧池和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构成一体化设备,采取多级净化处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0012]优选的,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内部采用火山岩、陶粒和活性炭为填料分布置于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中。
[001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采用厌氧生物滤池为提供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及悬浮生长的空间,火山岩、陶粒和活性炭等多介质填料利于多种微生物的吸附,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的彻底性和高效性,适用性更强。
[0014]优选的,所述过滤土壤采用炉渣灰和高透气性土壤混合配置而成,所述过滤植物为旱地芦苇和柠条。
[001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过滤土壤采用具有吸附性强的炉渣灰和高透气性土壤混合配置而成,从而提高对污水的除杂效果。
[0016]优选的,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和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的底部均设置有多孔布水管。
[001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采用多孔布水管可以提高污水的排水效率和布水均匀性。
[0018]优选的,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所述储水清水池、所述输水管和所述清水池回流管均采用由聚氨酯填充制成的保温材料。
[001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从而便于避免西北地区冬季寒冷而出现污废水在冬季结冰、去除效率大幅降低的情况。
[0020]优选的,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结构内部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钢板建造而成。
[002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大化利用多格厌氧处理区厌氧反应产热,提高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效率。
[0022]优选的,所述所述输水管和所述清水池回流管的外部均包覆有保温材料。
[002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防止输水管和清水池回流管内出现污水冰冻现象。
[0024](三)有益效果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厌氧生物滤池能耗低、有机负荷高、无需污泥回流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污水水量变化较大的情况,植物土壤过滤区的植物可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作为营养元素,还可将铅、镉、砷、铬等重金属累积于植物的体内,辅助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充分利用在地表以下的土壤中栖息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适合污水分散式处理的地区,从而使得最终处理技术向低能耗、少维护、处理效果好以及适应西北气候(特别是冬季寒冷特点)的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多孔布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
[0031]1、进水管;
[0032]2、多格厌氧处理区;21、初沉池;22、格栅;23、第一格厌氧池;24、第二格厌氧池;25、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
[0033]3、植物土壤过滤区;31、过滤土壤;32、过滤植物;
[0034]4、储水清水池;5、太阳能保温大棚;6、清水池回流管;7、输水管;8、多孔布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实施例一
[0037]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进水管1、多格厌氧处理区2、植物土壤过滤区3、储水清水池4和太阳能保温大棚5,所述进水管1、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2、所述储水清水池4和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3位于土壤下方,所述太阳能保温大棚5位于土壤上方;
[0038]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2包括初沉池21、格栅22、第一格厌氧池23、第二格厌氧池24和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
[0039]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3包括由过滤土壤31和过滤植物32;
[0040]所述储水清水池4的一侧通过清水池回流管6与所述过滤土壤31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储水清水池4的上端通过输水管7与所述过滤植物32的下端相连通。
[004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初沉池21、所述第一格厌氧池23、所述第二格厌氧池24和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构成。
[004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内部采用火山岩、陶粒和活性炭为填料分布置于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1)、多格厌氧处理区(2)、植物土壤过滤区(3)、储水清水池(4)和太阳能保温大棚(5),所述进水管(1)、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2)、所述储水清水池(4)和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3)位于土壤下方,所述太阳能保温大棚(5)位于土壤上方;所述多格厌氧处理区(2)包括初沉池(21)、格栅(22)、第一格厌氧池(23)、第二格厌氧池(24)和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所述植物土壤过滤区(3)包括由过滤土壤(31)和过滤植物(32);所述储水清水池(4)的一侧通过清水池回流管(6)与所述过滤土壤(31)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储水清水池(4)的上端通过输水管(7)与所述过滤植物(32)的下端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散式庭院生态污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21)、所述第一格厌氧池(23)、所述第二格厌氧池(24)和所述多介质厌氧生物滤池(25)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狄彦强曹思雨冷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