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1987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包括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塔体、沿烟气走向依次设置在塔体内部的持液部和喷淋部,持液部包括调节阀和设置在塔体内壁上的持液槽,持液槽的开口方向正对喷淋部的喷淋方向,喷淋部用于喷淋吸收液并与持液层进入的烟气反应,持液槽用于承接喷淋部喷淋的吸收液,调节阀设置在持液槽上并用于控制持液层的液面高度,并形成稳定高效的持液层反应区;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现持液层和喷淋部对烟气的双重处理的前提下,通过将喷淋部的喷淋方向与持液槽的开口正对,使得喷淋部喷淋的吸收液回落至持液层中,进而完成对持液层中吸收液的补充,避免以往的吸收塔需要对持液层间断补充,导致烟气的整体处理效率降低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空气质量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空气的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为工业锅炉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烟气的不达标排放会空气污染的加剧,因此必须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处理后才能排放。
[0003]吸收塔是目前使用最广范的吸收操作设备,常用于环保、化工、冶金等领域,在环保领域内,吸收塔多用于液体去吸收烟气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气体的目的。为了提高吸收塔的吸收效率,常在吸收塔内部设置持液层来提高吸收塔的吸收效率,但是由于持液层本身可以下渗吸收液的特性,需要不断的向持液层内补充吸收液,否则无法满足脱硫持液层长周期稳定运行,而如果采取持液层间断补充吸收液的方式则容易造成整体吸收效率下降、持液层系统堵塞,不利于烟气处理安全稳定的运行。
[0004]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 215388705 U的新式脱硫持液层供浆系统中虽然增设了对持液层的补充系统,但是其只能通过持液层对烟气进行脱硫,无法再通过其它系统进行再次或者多次的加强式的烟气脱硫,导致烟气的处理效果不明显或者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又如公开号为CN 210125283 U的一种烟气脱硫装置中,虽然设置了喷淋系统和持液层系统来进行双重脱硫,但是持液层的吸收液补充仍然需要间断补充,虽然提高了脱硫效果,但是降低了脱硫效率。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来解决以往的烟气吸收装置处理烟气的效果差且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达到在提高吸收烟气效果的基础上,同步提高烟气吸收效率的稳定性以及降低系统阻力波动性的目的。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包括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塔体、沿烟气走向依次设置在塔体内部的持液部和喷淋部,所述持液部包括调节阀和设置在所述塔体内壁上的持液槽,所述持液槽的开口方向正对所述喷淋部的喷淋方向,所述喷淋部用于喷淋吸收液并与持液层进入的烟气反应,所述持液槽用于承接所述喷淋部喷淋的吸收液,所述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上并用于控制所述持液层的液面高度。
[0008]优选地,所述调节阀为液位感应调节阀,所述液位感应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的顶部侧壁上。
[0009]优选地,所述调节阀为压力感应调节阀,所述压力感应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的顶部。
[0010]优选地,所述持液槽的开口与所述塔体的内壁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
与所述塔体的内壁的夹角为45
°
至70
°

[0011]优选地,还包括筛板,所述筛板的顶面与所述持液槽底部连接,所述所述筛板上的网眼与所述持液槽内的持液层连通。
[0012]优选地,还包括烟气导流筒,所述烟气导流筒的顶部与所述筛板底面连接,所述烟气导流筒的底部边缘设置在所述塔体的内壁上。
[0013]优选地,所述烟气导流筒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调节阀,所述调节阀设置在靠近所述烟气导流筒与所述塔体内壁连接的区域。
[0014]优选地,还包括回落池,所述回落池设置在所述塔体内部并位于所述烟气导流筒下方。
[0015]优选地,所述喷淋部包括至少两层喷淋层,相邻所述喷淋层的间距为50cm至60cm。
[0016]优选地,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烟气导流筒和所述回落池之间的塔体侧壁上,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喷淋部上方的塔体侧壁上。
[0017]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在实现持液层和喷淋部对烟气的双重处理的前提下,通过将喷淋部的喷淋方向与持液槽的开口正对,使得喷淋部喷淋的吸收液回落至持液层中,进而完成对持液层中吸收液的补充,避免以往的吸收塔需要对持液层间断补充,导致烟气的整体处理效率降低的问题,此外,烟气和吸收液在持液槽内充分接触反应的前提下,通过调节阀对持液层的的自适应调整,使得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可以适应烟气负荷变化大、喷淋流量变化大等带来的不良影响,做出迅速响应,解决了传统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吸收效率的不稳定,整体处理效率低,系统阻力的波动大等问题。
[0018]2.本专利技术中调节阀为液位感应调节阀,液位感应调节阀设置在持液槽的顶部侧壁上,当持液槽内的持液层的液面高度到达持液槽的顶部时,液位感应调节阀会自动打开,并将多余的吸收液排到持液槽外部,保证持液层的高度不会高出持液槽,避免缩短持液层与喷淋部之间的距离,导致烟气在该段距离中的移动时间过短,导致喷淋效果不佳的问题。
[0019]3.专利技术中持液槽的开口与塔体的内壁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挡板,挡板与塔体的内壁的夹角为45
°
至70
°
,从持液层出来的烟气在挡板的作用下,使得烟气的流动远离塔体的内壁并向塔体的中部靠拢,从而避免烟气的边壁效应,增加烟气的流动速率,进而达到增强烟气处理效率的目的。
[0020]4.本专利技术中还包括筛板,筛板的顶面与持液槽底部连接,筛板上的网眼与持液槽内的持液层连通;筛板上的网眼可以实现烟气的导流与再分配,使得导流后的烟气与吸收液能够更激烈的碰撞,进而增强烟气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附图1为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筛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口;2、出气口;3、烟气导流筒;4、筛板;5、持液槽;6、挡板;7、调节阀;8、喷淋部;9、塔体;10、回落池;11、网眼。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达到在提高吸收烟气效果的基础上,同步提高烟气吸收效率的稳定性以及降低系统阻力波动性的目的。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参考图1,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包括开设有进气口1和出气口2的塔体9、沿烟气走向依次设置在塔体9内部的持液部和喷淋部8,持液部包括调节阀7和设置在塔体9内壁上的持液槽5,持液槽5的开口方向正对喷淋部8的喷淋方向,喷淋部8用于喷淋吸收液并与持液层进入的烟气反应,持液槽5用于承接喷淋部8喷淋的吸收液,调节阀7设置在持液槽5上并用于控制持液层的液面高度;烟气在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塔体、沿烟气走向依次设置在塔体内部的持液部和喷淋部,所述持液部包括调节阀和设置在所述塔体内壁上的持液槽,所述持液槽的开口方向正对所述喷淋部的喷淋方向,所述喷淋部用于喷淋吸收液并与持液层进入的烟气反应,所述持液槽用于承接所述喷淋部喷淋的吸收液,所述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上并用于控制所述持液层的液面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为液位感应调节阀,所述液位感应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的顶部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阀为压力感应调节阀,所述压力感应调节阀设置在所述持液槽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传质自适应吸收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液槽的开口与所述塔体的内壁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塔体的内壁的夹角为45
°
至7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善行李钦武练海军罗佳周春于陆英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浩普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