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传统人工或普通机械方式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工作环境,达到既定需求。同时多旋翼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进入测绘、工程监测和防护救灾领域,在许多大型项目和特种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无人机往往只能实现飞行、悬停等空中操作,不能实现地面越障、行走等,这使得现有的无人机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复杂工程环境,也无法提供多种视角的探测信息,而陆空两栖机器人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复杂环境下的作业需求。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201420742237.2公开了一种陆空两栖机器人。该机器人具有固定连接的飞行装置与陆行装置,飞行装置采用共轴双桨,结构紧凑,陆行装置采用仿生结构的不完全轮结构,在很小的重量和尺寸下达到了高于轮式与履带式结构的越障能力,然而在大多数工程环境中,不完全轮结构仍不能很好地适应作业需求。
[0004]中国专利文献CN20211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能够进行飞行模式和爬行模式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结构件,均匀分布在机身结构件上的四个腿机构;所述腿机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腿节、第二腿节和第三腿节;所述机身结构件上设有第一关节舵机,用于驱动第一腿节绕机身结构件的转动,实现第一腿节在飞行模式下的固定,以及在爬行模式下的横摆运动;所述第一腿节上设有第二关节舵机,用于驱动第二腿节绕第一腿节的转动,实现第二腿节在飞行模式下的水平状态,以及在爬行模式下的上下摆动;所述第三腿节上设有第三关节舵机和电机;所述第三关节舵机用于驱动第三腿节绕第二腿节的转动,实现第三腿节在飞行模式下的水平状态,以及在爬行模式下的上下摆动;所述电机用于飞行模式下驱动桨叶的旋转;所述第三腿节末端设有用于增加与地面接触摩擦力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腿节末端设有锯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结构的陆空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结构件包括上中心板、下中心板和支撑柱,所述下中心板通过多个支撑柱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煜年,张新翼,白汇明,郭枫,王宇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