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环境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飞行器性能的不断提升,机载电子设备和高能设备的热负荷急速飞升,采用冲压空气冷却(风冷)和防冻液冷却(液冷)的单相冷却技术潜力已开发殆尽,难以满足飞行器机载设备的冷却需求。因此,亟需发展可匹配机载设备超高热载荷的新型散热技术——泵驱两相冷却技术,该技术利用流动工质的相变吸收和释放大量潜热,换热量和换热系数比当前的风冷和液冷技术高出一个量级,可以满足机载设备的散热需求。然而,飞行器除了不断增大的热负荷之外,还存在机载发热设备多、不同飞行任务下设备热载荷和飞行器热沉不断变化等情况,导致“大热量、多热源、变负荷、变热沉”的协同散热十分困难,所以采用现在的泵驱两相系统无法解决机载设备协同散热的难题,因此,亟需研究布局合理的泵驱两相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可解决机载设备协同散热的难题。
[00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泵驱模块、工质冷却模块、补偿模块和热源冷却模块;所述泵驱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储液罐、流量计和泵;所述补偿模块包括:第三传感器组、第四传感器组、预热器和再热器;所述热源冷却模块包括:第五传感器组、第六传感器组、第七传感器组、第一阀门组和热源组;所述工质冷却模块包括:冷凝装置和预冷装置;所述储液罐、所述预冷装置、所述泵、所述流量计、所述预热器、所述第一阀门组、所述热源组、所述冷凝装置、所述再热器和所述储液罐依次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储液罐上;所述第二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预冷装置与所述泵之间,所述第三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预热器与所述第一阀门组之间;所述第五传感器组设置所述热源组上;所述第六传感器组和所述第七传感器组均设置在所述热源组与所述冷凝装置之间;所述第四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再热器和所述储液罐之间,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第二传感器组、所述第三传感器组、所述第四传感器组、所述第五传感器组、所述第六传感器组、所述第七传感器组、所述预冷装置、所述泵、所述预热器、所述再热器、所述第一阀门组和所述冷凝装置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第二传感器组、所述第三传感器组、所述第四传感器组、所述第五传感器组、所述第六传感器组、所述第七传感器组获得的数据控制所述预冷装置、所述泵、所述预热器、所述再热器、所述第一阀门组和所述冷凝装置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装置包括:预冷器和预冷冷源;所述预冷器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储液罐的出口连通,所述预冷器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泵的入口连通;所述预冷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预冷冷源的入口连通;所述预冷器的第二入口与所述预冷冷源的出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行器分布式泵驱两相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和冷凝冷源;所述热源组的出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再热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入口与所述冷凝冷源的出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冷凝冷源的入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飞行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