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777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气灶,包括有基座以及连接在基座上的内火盖和外火盖,基座于内火盖和外火盖之间设置有点火结构,点火结构包括有本体,本体为呈中空的管体以用于传输燃气,还包括有位于本体的顶端并用于加热燃气的加热体,加热体的外围还设置有用于给加热体供电的电磁加热线圈,而本体于电磁加热线圈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本体中的二次空气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实现点火结构点出的火不发生黄火,本体于电磁加热线圈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本体中的二次空气孔,由于二次空气孔的设计能与点火结构点火时补充二次空气,使其燃烧充分以避免黄火现象发生。免黄火现象发生。免黄火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灶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厨具
,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家用燃烧器,一般具有外火盖和内火盖,连同点火针、热电偶(或同等功能的离子感应针)等元件实现产生火焰、维持火焰等功能。另外,传统燃气灶的点火过程,是通过点火针高压放电将喷出的燃气点燃,即采用点火针头部产生电火花,引燃点火孔喷出的燃气,进而点燃火盖上的燃气,完成点火,虽然点火比较快捷,但也容易有如下使用局限:一、由于点火孔对应的燃气喷出的流速过快,均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二、内火盖或外火盖摆放位置发生偏差或摆放错误时,其点火孔对应点火针的位置也容易发生偏差,均也会导致离焰或是导致点火成功率下降,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点火结构作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避免点火时发生黄火的燃气灶。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燃气灶,包括有基座以及连接在所述基座上的内火盖和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于所述内火盖和外火盖之间设置有点火结构,所述点火结构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呈中空的管体以用于传输燃气,还包括有位于所述本体的顶端并用于加热燃气的加热体,并且所述加热体的外围还设置有用于给所述加热体供电的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有控制板,该控制板上设有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电磁感应加热电路,而所述本体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所述本体中的二次空气孔。
[0005]为了能够实现点火结构点完火后能快速地向内火盖和/或外火盖进行传火,优选地,所述内火盖和/外火盖具有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加热体之上的传火通道。
[0006]为了能够给予点火结构独立地控制点火所需的燃气,优选地,所述本体的末端设置有用于与燃气喷嘴连接的燃气室,所述本体的末端的外围还设置有能控制所述燃气室中的燃气是否进入所述本体之末端的控制机构。通过设置与燃气喷嘴连接的燃气室以及控制燃气室中燃气的控制机构,共同控制点火结构的燃气释放情况。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包括有连接在所述燃气室上的环形壁、连接在所述环形壁上的顶壁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本体的末端的电磁阀机构,所述顶壁的中央具有供所述本体的末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燃气室具有供燃气进入所述控制室中的第一入气口,对应地,所述本体之末端设置有能与所述第一入气口连通的第二入气口,在所述电磁阀机构通电的状态下,能驱动所述本体的末端移动,所述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能与所述第一入气口连通以实现进气操作。其控制结构的控制原理为:通电时,电磁阀机构中产生有电磁力以驱动本体的末端移动,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能与第一入气口连通
以实现进气操作;断电时,电磁阀机构中产生的电磁力消失,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不能与第一入气口连通以实现闭气操作。
[0008]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之末端的截面呈“土”字形,包括有用于封堵住所述入气口的第一横向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横向部间隔设置的第二横向部,所述顶壁之通孔的周缘部向所述环形壁内延伸有凸壁,所述凸壁的壁部绕置有电磁线圈,在所述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能吸合所述第二横向部,所述第一横向部打开所述第一入气口。
[0009]为了实现在断电时,本体之末端能够回复至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不能与第一入气口连通的闭气状态,优选地,所述控制室内还设置有能使得所述本体的末端始终具有移动至关闭住所述第一入气口趋势的弹性件。即实现在通电时,电磁阀机构中产生有电磁力以驱动本体的末端移动,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能与第一入气口连通以实现进气操作;而断电时,电磁阀机构中产生的电磁力消失,在弹性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本体的末端移动至初始位置,从而本体之末端的第二入气口不能与第一入气口连通以实现闭气操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控制室之顶壁的下表面,所述弹性件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横向部上,从而使得所述本体的末端始终具有移动至关闭住所述第一入气口的趋势。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向部与所述环形壁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构成所述第一入气口与所述第二入气口连通的过气通道,所述第二入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部和第二横向部之间。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点火结构位于内火盖和外火盖之间,能够在点火后向内火盖和外火盖快速传火,其中该点火结构利用电磁加热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电磁加热线圈包围有一金属加热体,金属加热体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金属加热体中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金属加热体的金属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高温,从而利用金属加热体表面的高温来点燃燃烧器火盖等易燃物,温度均匀、使用寿命长;同时由于利用涡流发热,因此能快速、节能地点火,最后,为了能够实现点火结构点出的火不发生黄火,本体于电磁加热线圈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本体中的二次空气孔,由于二次空气孔的设计能与点火结构点火时补充二次空气,使其燃烧充分以避免黄火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点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点火结构的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3的剖视图;
[0017]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如图1~5所示,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灶包括有基座6以
及连接在基座6上的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基座6于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之间设置有点火结构,点火结构包括有本体1,本体1为呈中空的管体以用于传输燃气,还包括有位于本体1的顶端并用于加热燃气的加热体11,并且加热体11的外围还设置有用于给加热体 11供电的电磁加热线圈2,燃气灶还包括有控制板,该控制板上设有电性连接电磁加热线圈2的电磁感应加热电路,而本体1于电磁加热线圈2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本体1中的二次空气孔100,该点火结构位于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之间,能够在点火后向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快速传火,其中该点火结构利用电磁加热线圈2产生的交变磁场,电磁加热线圈2包围有一金属加热体11,金属加热体11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金属加热体11中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金属加热体11的金属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高温,从而利用金属加热体11表面的高温来点燃燃烧器火盖7等易燃物,温度均匀、使用寿命长;同时由于利用涡流发热,因此能快速、节能地点火,最后,为了能够实现点火结构点出的火不发生黄火,本体1于电磁加热线圈2 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本体1中的二次空气孔100,由于二次空气孔100的设计能与点火结构点火时补充二次空气,使其燃烧充分以避免黄火现象发生。
[0020]具体地,为了能够实现点火结构点完火后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包括有基座(6)以及连接在所述基座(6)上的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6)于所述内火盖(71)和外火盖(72)之间设置有点火结构,所述点火结构包括有本体(1),所述本体(1)为呈中空的管体以用于传输燃气,还包括有位于所述本体(1)的顶端并用于加热燃气的加热体(11),并且所述加热体(11)的外围还设置有用于给所述加热体(11)供电的电磁加热线圈(2),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有控制板,该控制板上设有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圈(2)的电磁感应加热电路,而所述本体(1)于所述电磁加热线圈(2)之下具有至少两个供二次空气流入所述本体(1)中的二次空气孔(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71)和/或外火盖(72)具有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加热体(11)之上的传火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末端设置有用于与燃气喷嘴(3)连接的燃气室(4),所述本体(1)的末端的外围还设置有能控制所述燃气室(4)中的燃气是否进入所述本体(1)之末端的控制机构(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5)包括有控制室(51),所述控制室(51)包括有连接在所述燃气室(4)上的环形壁(51a)、连接在所述环形壁(51a)上的顶壁(51b)以及用于限制所述本体(1)的末端的电磁阀机构(52),所述顶壁(51b)的中央具有供所述本体(1)的末端穿过的通孔(511),所述燃气室(4)具有供燃气进入所述控制室(51)中的第一入气口(41),对应地,所述本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武建徐强江英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