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058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截留消化装置、一级强制脉冲水池及保压稳压罐,截留消化装置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截留消化池,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多个通过中心线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密集式弹性填料,且密集式弹性填料之间交叉错落设置,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厌氧活性污泥颗粒,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中间设置有脉冲释放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截留消化池内部的密集式弹性填料采用横向交叉排列的方式,起到截留厌氧活性污泥颗粒的作用,防止污泥过度流失,保证消化池内活性污泥浓度持续保持高浓度水平,大大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生物处理
,具体的涉及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厌氧消化工艺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微生物生长状态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和厌氧生物膜法;厌氧活性污泥法包括普通消化池、厌氧接触工艺、水解(酸化)预处理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厌氧生物膜法包括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等。其中厌氧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于载体表面的厌氧微生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净化污水中有机物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当载体浸没于含有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的有机污水中,在污水流动的条件下,载体表面附的细菌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一种充满微生物的生物膜,吸收污水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有机污水的目的。
[0003]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也增大了传质面积,使传质过程得以强化,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厌氧生物膜法一般较其他厌氧处理法的有机物去除率高。但厌氧生物膜反应器普遍存在启动周期长、存在挂膜困难、部分填料容易产生生物膜结团,传质效果变差、填料层高度不合理污泥冲出反应器致使出水SS增多的问题,且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将活性污泥从系统中浮出,造成活性污泥流失,最终导致厌氧污泥浓度无法达到高浓度水平,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消化去除效率。
[0004]以上不足,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可以能够合理解决现有技术产生的弊端,实现挂膜速度快、活性污泥浓度持续保持高浓度水平、出水悬浮物更低、有机物去除率更高并且耐冲击负荷更强。
[0006]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截留消化装置、一级强制脉冲水池及保压稳压罐,所述截留消化装置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截留消化池,最左侧的所述截留消化池与所述污水收集池连通,最右侧的所述截留消化池与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连通,
[0008]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多个通过中心线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密集式弹性填料,且所述密集式弹性填料之间交叉错落设置,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厌氧活性污泥颗粒,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中间设置有脉冲释放装置,所述脉冲释放装置与所述保压稳压罐的输出端连通。
[000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所述污水收集池的内部设置有污水提升泵,所述截留消化池和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的左侧上端均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右侧上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布水器;
[0010]所述污水提升泵通过一级穿孔污水管与最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布水器连通,所述一级穿孔污水管穿过最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
[0011]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截留消化池中,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出水口与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连通,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通过二级穿孔污水管与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布水器连通;
[0012]最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出水口与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的进水口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一级穿孔污水管上设置有止回阀和流量计。
[00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的池底设置有底阀,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与所述保压稳压罐之间设置有离心泵,所述离心泵的吸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底阀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离心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保压稳压罐的进水口连通。
[0015]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所述保压稳压罐的出水口通过释放管与每一个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脉冲释放装置连通。
[0016]进一步的,所述释放管包括主管和与所述主管连通的多个分管,所述主管的进水口与所述保压稳压罐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分管的出水口与对应的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脉冲释放装置连通,所述主管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分管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
[0017]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所述截留消化装置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第一级截留消化池、第二级截留消化池及第三级截留消化池,所述第一级截留消化池与所述污水收集池连通,所述第三级截留消化池与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连通。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截留消化池内部的厌氧活性污泥溶度为25g/L,所述第二级截留消化池内部的厌氧活性污泥溶度为15g/L,所述第三级截留消化池内部的厌氧活性污泥溶度为3g/L。
[001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截留消化池内部的密集式弹性填料采用横向交叉排列的方式,起到截留厌氧活性污泥颗粒的作用,防止污泥过度流失,保证截留消化池内厌氧活性污泥浓度持续保持高浓度水平,起到便于污水污泥充分接触反应的功效;同时,因密集式弹性填料能立体全方位均匀舒展且比表面积较大,厌氧微生物附着在密集式弹性填料表面生长,在密集式弹性填料的表面迅速形成生物膜,起到利于挂膜的功效;
[0021]2、COD去除率在第一级截留消化池内可达到80%,第二级截留消化池内可达到60%,第三级截留消化池内可达到40%;
[0022]3、厌氧微生物固体停留时间长,耐冲击负荷高,启动时间短且无需剩余污泥处理,运行管理方便。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5]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26]图4为图1中C部分的放大图。
[0027]在图中,
[0028]1、污水收集池;2、第一级截留消化池;3、第二级截留消化池;4、第三级截留消化
池;5、一级强制脉冲水池;6、保压稳压罐;7、密集式弹性填料;8、厌氧活性污泥颗粒;9、脉冲释放装置;10、污水提升泵;11、布水器;12、一级穿孔污水管;13、止回阀;14、流量计;15、二级穿孔污水管;16、三级穿孔污水管;17、底阀;18、离心泵;19、释放管;20、第一开关阀;21、第二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左”、“右”、“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横向交叉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污水收集池、截留消化装置、一级强制脉冲水池及保压稳压罐,所述截留消化装置包括多个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的截留消化池,最左侧的所述截留消化池与所述污水收集池连通,最右侧的所述截留消化池与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连通,相邻的所述截留消化池之间通过上部设置有过流孔的隔板连通,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中端设置有多个通过中心线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密集式弹性填料,且所述密集式弹性填料之间交叉错落设置,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厌氧活性污泥颗粒,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中间设置有脉冲释放装置,所述脉冲释放装置与所述保压稳压罐的输出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池的内部设置有污水提升泵,所述截留消化池和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的左侧上端均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右侧上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布水器;所述污水提升泵通过一级穿孔污水管与最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布水器连通,所述一级穿孔污水管穿过最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截留消化池中,左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出水口与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连通,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进水口通过二级穿孔污水管与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布水器连通;最右侧所述截留消化池的出水口与所述一级强制脉冲水池的进水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向交叉厌氧污泥截留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加顺朱乐乐吴利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顺天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