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单元轴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1047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能够更正确地管理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的方法。基于将内圈(13)外嵌于轮毂圈(14)的嵌合筒部(17)且形成铆接部(19)之后的内圈(13)的外径尺寸(D1)与将内圈(13)外嵌于嵌合筒部(17)之前的内圈(13)的外径尺寸(D0)之差亦即内圈膨胀量ΔD,来求出轮毂单元轴承(1)的轴向间隙减少量ΔC。轴承(1)的轴向间隙减少量ΔC。轴承(1)的轴向间隙减少量Δ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毂单元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汽车的车轮以及制动用旋转体相对于悬架装置旋转自如地支撑的轮毂单元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的车轮以及制动用旋转体通过轮毂单元轴承相对于悬架装置旋转自如地被支撑。轮毂单元轴承具备:外圈,其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轮毂,其在外周面具有多列内圈轨道;以及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配置于上述多列外圈轨道与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之间。
[0003]上述轮毂具备内圈和轮毂圈。上述内圈在上述轮毂圈的轴向中间部具备轴向外侧的端面,在抵靠于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的状态下,上述内圈通过压入而外嵌于在上述轮毂圈的轴向内侧部分具备的嵌合筒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嵌合筒部中比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更向轴向内侧突出的筒状部朝向径向外侧塑性变形,从而形成铆接部,利用该铆接部对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进行按压。由此,将上述内圈和上述轮毂圈结合固定,并且对上述滚动体赋予预负荷。
[0004]在轮毂单元轴承中,若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不在适当范围内,则在预负荷过大的情况下,轮毂单元轴承的寿命变短,或者轮毂单元轴承的动态转矩(旋转阻力)增大而汽车的行驶性能降低,相反,在预负荷过小的情况下,导致力矩刚性不足、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恶化等不良情况。因此,关于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要求严格的管理。
[0005]在日本特开2003

13979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方法:在将内圈外嵌于轮毂圈后,对形成铆接部前后的内圈的外径尺寸进行测量,从而基于该内圈的外径尺寸的膨胀量,来管理从铆接部向内圈施加的轴向力。根据日本特开2003

13979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能够防止在铆接部的轴向力不足时在轮毂圈与内圈之间产生蠕变,或者能够防止在铆接部的轴向力过大时在内圈轨道形成压痕。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139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在内圈的外周面具备的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越朝向轴向内侧,则越向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因此,若伴随通过压入将内圈外嵌于轮毂圈而内圈膨胀(内圈的外径尺寸增大),则轴向内侧列的滚动体由内圈轨道朝向轴向外侧按压,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增大。即,认为不仅伴随铆接部的形成而产生的内圈的膨胀量,伴随向轮毂圈压入内圈而产生的膨胀量也影响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伴随向轮毂圈压入内圈而产生的膨胀量基于内圈的内周面相对于嵌合筒部的外周面的过盈量而变化。在日本特开2003

13979号公报所记
载的方法中,不考虑伴随向轮毂圈压入内圈而产生的膨胀量对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产生的影响,从而从更正确地管理上述预负荷的方面看,可以说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0011]鉴于上述事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能够更正确地管理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的轮毂单元轴承及其制造方法。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对象的轮毂单元轴承具备外圈、轮毂以及多个滚动体。
[0014]上述外圈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支撑固定于悬架装置而不旋转。
[0015]上述轮毂在外周面具有多列内圈轨道,固定车轮而与该车轮一起旋转。
[0016]上述多个滚动体滚动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多列外圈轨道

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之间,而且被赋予预负荷。
[0017]上述轮毂具备在外周面具有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中的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的内圈、以及在轴向中间部外周面具有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中的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的轮毂圈。
[0018]上述内圈外嵌于在上述轮毂圈中位于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更靠轴向内侧的嵌合筒部,上述轮毂圈具有从上述嵌合筒部的轴向内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折弯且对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进行按压的铆接部。即,在将上述内圈外嵌于在上述轮毂圈中位于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更靠轴向内侧的嵌合筒部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轮毂圈中比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更向轴向内侧突出的筒状部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铆接部,对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进行按压,从而将上述内圈和上述轮毂圈结合固定。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毂单元轴承的制造方法包括:
[0020]在将上述内圈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之前测量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的嵌合前工序;
[0021]在上述轮毂圈的周围配置上述外圈和上述滚动体的配置工序;
[0022]将上述内圈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的外嵌工序;
[0023]使上述筒状部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而形成上述铆接部的铆接工序;以及
[0024]在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测量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的铆接后工序,
[0025]基于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与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之前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之差亦即内圈膨胀量,来求出因上述外嵌工序和上述铆接工序而减少的轴向间隙减少量,
[0026]基于上述轴向间隙减少量来管理上述预负荷。
[0027]此外,上述配置工序和上述外嵌工序也能够同时实施。
[002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毂单元轴承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从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前的状态下的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轴向间隙亦即初始轴向间隙减去上述轴向间隙减少量,计算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的状态下的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轴向间隙,并基于该轴向间隙来求出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完成状态下的上述预负荷。
[0029]能够对基于上述轴向间隙而求出的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完成状态下的上述预负荷进行反馈,并将上述预负荷设定在预定范围内。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毂单元轴承中,根据在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测量出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与在将上述内圈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之前测量出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之差亦即内圈膨胀量来求出轴向间隙减少量,并基于该轴向间隙减少量来管理上述预负荷。
[0031]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
[003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更正确地管理赋予给滚动体的预负荷。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示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对象的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剖视图。
[0034]图2的(A)是形成铆接部之前的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的(B)是形成铆接部之后的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剖视图。
[0035]图3是构成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轮毂的内圈的剖视图。
[0036]图4是夸张地示出伴随形成铆接部而上述内圈膨胀的情形的剖视图。
[0037]图5是示出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上述轮毂中的、伴随通过压入外嵌于构成该轮毂的轮毂圈而产生的上述内圈的膨胀量与伴随在上述轮毂圈形成铆接部而产生的上述内圈的膨胀量的关系的图表。
[0038]图6是取出上述轮毂圈而示出的剖视图。
[0039]图7是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一例的外圈的剖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轮毂单元轴承的制造方法,该轮毂单元轴承具备:外圈,其在内周面具有多列外圈轨道,支撑固定于悬架装置而不旋转;轮毂,其在外周面具有多列内圈轨道,固定车轮而与该车轮一起旋转;以及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多列外圈轨道与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之间,而且被赋予预负荷,上述轮毂具备在外周面具有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中的轴向内侧的内圈轨道的内圈、以及在轴向中间部外周面具有上述多列内圈轨道中的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的轮毂圈,在将上述内圈外嵌于在上述轮毂圈中位于比上述轴向外侧的内圈轨道更靠轴向内侧的嵌合筒部的状态下,通过使上述轮毂圈中比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更向轴向内侧突出的筒状部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铆接部,对上述内圈的轴向内侧的端面进行按压,从而将上述内圈和上述轮毂圈结合固定,上述轮毂单元轴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在将上述内圈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之前测量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的嵌合前工序;在上述轮毂圈的周围配置上述外圈和上述滚动体的配置工序;将上述内圈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的外嵌工序;使上述筒状部向径向外方塑性变形而形成上述铆接部的铆接工序;以及在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测量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的铆接后工序,基于形成上述铆接部之后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与外嵌于上述嵌合筒部之前的上述内圈的外径尺寸之差亦即内圈膨胀量,来求出因上述外嵌工序和上述铆接工序而减少的轴向间隙减少量,基于上述轴向间隙减少量来管理上述预负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单元轴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口尚渡边荣翔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