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42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连体导光柱在每个导光柱之间需要增加连接筋,连接筋可以保证每个导光柱准确的相对位置,以及起到加强整体强度的作用,但是这些连接筋会引发窜光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解决连体导光柱连接筋窜光的结构,通过构造有一定角度的斜面阻断光在连接筋上传播。面阻断光在连接筋上传播。面阻断光在连接筋上传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
带宽越来越大,线卡承载的模块数量也越来越多,需要使用的指示灯也更多,但是线卡宽度通常无法一直加大,如何将盘内指示灯的光引导到面板侧来,通常通过设计导光柱来实现。在通信
为便于观察线卡每个模块端口运行情况,需要为每个端口配置指示灯,通过指示灯的颜色变化可以得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当指示灯在线卡内部时,需要设计一种导光柱结构将内部的指示灯光导入到面板侧,当指示灯数量较多时需要设计连体导光柱结构。连体导光柱在每个导光柱之间需要增加连接筋,连接筋可以保证每个导光柱准确的相对位置,以及起到加强整体强度的作用,但是这些连接筋会引发窜光问题,如何阻断光在连接筋上的传播成为解决导光柱窜光的难点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连体导光柱连接筋窜光的结构,通过构造有一定角度的斜面阻断光在连接筋上传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光在连接筋上的传播从而造成窜光现象,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了一种解决连体导光柱连接筋窜光的结构,通过构造有一定角度的斜面阻断光在连接筋上传播。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包括第一导光柱1、第二导光柱8、第一连接筋2与斜面反射面5,其中:
[0006]第一连接筋2位于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2 位置靠近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入光口,第一连接筋2内表面相对的不同轴向位置设置有两个斜面反射面5。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筋2内的两个斜面反射面5的剖视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
[0008]优选的,所述斜面反射面5的斜面与第一连接筋2的剖视面夹角度数为θ,θ的取值范围为48
°
<θ<84
°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筋2使用材料的折射率为1.50。
[0010]优选的,对于使用材料折射率为1.50的第一连接筋2,需要保证所述第一连接筋2所接收到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小于42
°

[0011]优选的,射入第一连接筋2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筋2内的两个斜面反射面5折射到空气中或者沿光线射出路径反射回去。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柱1的入光口与第二导光柱8的入光口位置各设置有一个贴片灯3,所述贴片灯3发出光线为发散状,光线从所述贴片灯3顶部与侧面射出。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靠近输出端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筋7。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柱1的内表面与第二导光柱8的内表面对入射光进行反射,入射光经过反射到达第一导光柱1的输出端与第二导光柱8的输出端。
[0015]优选的,所述结构最外层由安装座6固定支撑。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左侧光反射路径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左侧光反射路径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左侧光反射路径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左侧光反射路径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右侧光反射路径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的连接筋右侧光反射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1:
[00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如图1与图2所示。
[0029]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筋2与第一连接筋2内的斜面反射面5,其中:
[0030]第一连接筋2位于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2 位置靠近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入光口,第一连接筋2内表面相对的不同轴向位置设置有两个斜面反射面5。
[0031]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所述第一连接筋2设置
在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入光口附近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筋7 设置在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输出端附近,所述第一连接筋2与第二连接筋7保证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准确的相对位置,以及起到加强整体强度的作用,但是这些第一连接筋2会引发窜光问题,因此本技术在第一连接筋2的内表面相对的不同轴向位置设置有两个斜面反射面5,避免从其中第一导光柱1射入第一连接筋2的光线射入第二导光柱8,发生窜光现象。
[0032]对于绝大多数第一连接筋2所使用的材料为塑料和玻璃,折射率约为1.50。
[0033]根据斯涅耳定律nisinθi=nfsinθf,其中ni为入射介质折射率,nf为反射介质折射率,θi为入射角,θf为折射角,其中入射介质为玻璃,ni=1.5,折射介质为空气,nf=1,当入射角θi=42
°
时,由斯涅耳定律1.5*sin42
°
=1*sin θf,可得θf=90
°
,折射角会与介质边界平行,此时为全反射临界点;根据光折射原理:当θi>42
°
,θf>90
°
,光都折射到玻璃内部,发生全反射。
[0034]因此,对于采用这两种材质制成的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完全内反射临界角约为42
°
,因此为了避免射入光线发生全反射,入射光线入射角需要小于42
°

[0035]所述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为弯曲状,因此射入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光柱(1)、第二导光柱(8)、第一连接筋(2)与斜面反射面(5),其中:第一连接筋(2)位于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筋(2)位置靠近第一导光柱(1)与第二导光柱(8)的入光口,第一连接筋(2)内表面相对的不同轴向位置设置有两个斜面反射面(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2)内的两个斜面反射面(5)的剖视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反射面(5)的斜面与第一连接筋(2)的剖视面夹角度数为θ,θ的取值范围为48
°
<θ<84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筋(2)使用材料的折射率为1.5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窜光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使用材料折射率为1.50的第一连接筋(2),需要保证所述第一连接筋(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