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039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46
在充气轮胎中,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耐冲击破裂性。架设在一对胎圈部(10)之间的至少一层胎体层(13)由胎体帘线构成,胎体帘线由将有机纤维的长丝束捻合而成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其中,一对胎圈部(10)配置于一对侧壁部(8)的轮胎径向内侧,一对侧壁部(8)配置于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2)的两侧,胎体层(13)具有在一对胎圈部(10)处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的翻起部(131),胎体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满足EB≥15%的条件,胎面部(2)的胎冠橡胶混炼胶的300%模量MD满足4MPa≤MD≤13MPa的条件,断裂伸长率EB和300%模量MD满足600≤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由有机纤维帘线形成的胎体层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存在一种具备架设在一对胎圈部间的帘布层的充气轮胎(参照专利文献1、2)。作为具备帘布层的充气轮胎故障的原因之一,存在在行驶中轮胎受到大的冲击,轮胎内部的帘布层断裂的损伤(冲击破裂)。
[0003]对于这样的损伤的耐久性(耐冲击破裂性)例如,可以通过柱塞试验进行判定。柱塞试验是将规定大小的柱塞按压在轮胎表面的胎面中央部并观测轮胎断裂时的断裂能的试验。因此,能够设为当充气轮胎越过凹凸路面中的突起时的断裂能(胎面部相对于突起输入的断裂耐久性)的指标。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231772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

23177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9]目前为止,作为构成面向高性能车辆的轮胎的帘布层的胎体帘线,多使用由高刚性的人造丝(rayon)材料形成的人造丝纤维帘线。但是,由于近年的车辆的最高速度的提高、轻量化要求、高抓地力(high grip)化要求,轮胎的接地部分的橡胶(胎冠橡胶)的厚度、高度、模量有变低的倾向。其结果是,帘布层的断裂伸长率不足,耐冲击破裂性变低。因此,兼顾耐冲击破裂性和车辆的最高速度的提高、轻量化要求、高抓地力化要求等行驶稳定性是困难的。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适当地使用由具有与人造丝材料同等的刚性、断裂伸长率大的有机纤维形成的有机纤维帘线,来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耐冲击破裂性的充气轮胎。
[00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2]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该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具有:架设在该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至少一层胎体层,在该充气轮胎中,该胎体层由胎体帘线构成,胎体帘线由将有机纤维的长丝束捻合而成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所述胎体层具有在该一对胎圈部处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的翻起部,所述胎体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为EB≥15%,所述胎面部的胎冠橡胶混炼胶的300%模量MD为4MPa≤MD≤13MPa,所述断裂伸长率EB和所述300%模量MD为600≤40
×
MD+20
×
EB(%)≤1300。
[0013]此外,优选的是,上述的充气轮胎还具备:配置于该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多层带束层,该胎面部具有:隔着轮胎赤道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槽、以及由该一对中央主槽所划分的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赤道面起向左右分别处于该带束层的第二宽的带束的宽度的10%宽度的范围的该中央环岸部的平均合计厚度GC满足5mm≤GC≤10mm的条件,该平均合计厚度GC、该300%模量MD以及该断裂伸长率EB满足1100≤60
×
GC+40
×
MD+20
×
EB≤1600的条件。
[0014]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该胎体帘线的1.0cN/dtex负荷时的中间伸长率EM满足EM≤5.0%的条件。
[0015]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该胎体帘线的公量纤度CF满足4000dtex≤CF≤8000dtex的条件。
[0016]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浸胶处理后的所述胎体帘线的捻系数CT满足CT≥2000(T/dm)
×
dtex
0.5
的条件。
[0017]专利技术效果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充气轮胎中,发挥能够兼顾在干燥路面的驾驶稳定性和耐冲击破裂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
[0020]图2是表示供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装接的车辆的侧视图。
[0021]图3是从后方观察供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装接的车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来进行限定。此外,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替换且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同一要素。
[0023]<实施方式>
[0024][充气轮胎][0025]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作为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的轮胎旋转轴RX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轮胎旋转轴RX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轮胎旋转轴RX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RX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轮胎旋转轴RX正交,并且从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穿过的平面。对于轮胎赤道面CL,作为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RX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最外侧的部分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轮胎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部分间的距离。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是轿车用轮胎。轿车用轮胎是指“JATMA YEAR BOOK
(日本汽车轮胎协会标准)”的A章所规定的充气轮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进行说明,但是,充气轮胎1可以是B章所规定的小型卡车用轮胎,也可以是C章所规定的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用轮胎。此外,充气轮胎1可以是普通轮胎(夏季轮胎),也可以是无钉防滑轮胎(冬季轮胎)。
[0027]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视图。子午剖面是指与轮胎赤道面CL正交的剖面。图2是表示供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装接的车辆500的侧视图。图3是从后方观察供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装接的车辆500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装接于图2和图3所示的车辆500的车轮504的轮辋的状态下,以轮胎旋转轴RX为中心旋转。
[0028]在以轮胎子午剖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作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面橡胶层4。此外,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供充气轮胎1装接的车辆500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踏面3,胎面踏面3构成充气轮胎1的轮廓的一部分。即,胎面踏面3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面橡胶层4是胎冠橡胶。
[0029]在胎面部2的胎面踏面3分别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为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于所述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于所述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具有: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的至少一层胎体层,在所述充气轮胎中,所述胎体层由胎体帘线构成,所述胎体帘线由将有机纤维的长丝束捻合而成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所述胎体层具有在所述一对胎圈部处端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卷回的翻起部,所述胎体帘线的断裂伸长率EB为EB≥15%,所述胎面部的胎冠橡胶混炼胶的300%模量MD为4MPa≤MD≤13MPa,所述断裂伸长率EB和所述300%模量MD为600≤40
×
MD+20
×
EB≤1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多层带束层,所述胎面部具有:隔着轮胎赤道线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槽、以及由所述一对中央主槽所划分的中央环岸部,在轮胎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泽达朗中野敦人本间健太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