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840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步骤如下:a搭建临时拼装平台;b安装下放系统,二号桥墩和四号桥墩之间搭设若干临时支墩,并在临时支墩上采用顶推法拼装移动模架,横梁、移动模架和模板三者连接成工作平台;c整体提升;d整体下放;e下放计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善拼装场地,采用整体下放系统,解决了海区受到无法大吨位吊装与潮水影响导致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无法下方的问题,此外,在作业面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顶推作业的方式实现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方,且缩短了拼装工期,施工简单,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大吨位移动模架拼装基本都处于现场原位拼装,在浅海区域受到潮水干扰,无法采用海上和现场钢栈桥整体吊装下放工艺,从而无法完成施工。尤其针对作业地点作业面十分狭窄的情况,例如小干

长峙通道工程57米首跨移动模架作业地点,低潮时间较短,受到潮水影响大,考虑移动模架拼装进度和消除安全隐患,拼装施工工艺优化必不可少,以便于有效提高施工拼装进度和安全把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步骤如下:
[0005]a搭建临时拼装平台
[0006]沿次栈桥的方向搭建两组拼接用桥墩组合,每组桥墩组合包括沿主栈桥的方向分布的一号桥墩、二号桥墩、三号桥墩和四号桥墩,次栈桥下方设有若干五号桥墩,五号桥墩用于支撑次栈桥,在一号桥墩和二号桥墩上均安装牛腿梁,在四号桥墩和五号桥墩之间搭设平台,该平台作为主要的拼装平台,二号桥墩和四号桥墩之间搭设若干临时支墩,并在临时支墩上采用顶推法拼装移动模架,利用80吨履带吊在主栈桥上安装若干横梁和模板,将横梁安装在移动模架上,横梁与次栈桥方向平行,横梁和移动模架用于支撑模板,横梁、移动模架和模板三者连接成工作平台;
[0007]b安装下放系统
[0008]采用4点同步下放,分别在一号桥墩和二号桥墩的牛腿梁上设置下放架,通过下放架、吊索和千斤顶配合工作实现工作平台的升降;
[0009]c整体提升
[0010]下放前,先将移动模架整体提升0.05m,持荷一段时间,并观察各结构件及连接位置是否出现变形的情况,观察千斤顶伸出高度有无回缩,一切正常后方可拆除移动模架下的临时支墩;
[0011]d整体下放
[0012]在移动模架下放时,4个承力点应同时顶升千斤顶,同时回油下放千斤顶,做到整个移动模架平衡受力,水平下放,在移动模架下放的过程中应有专人对吊点、连接下方系统进行旁站观察,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0013]e下放计算
[0014]①
下放荷载
[0015]下放荷载包括移动模架的自重,共520吨;
[0016]前吊点受力:F1=280吨;后吊点受力:F2=240吨;
[0017]贝雷梁计算
[0018]上层贝雷梁两侧为单层贝雷梁,
[0019]最大弯矩:
[0020]最大剪力:T=1400kN;
[0021]下放架共有6排贝雷梁,下放载荷通过扁担梁平均分配至6排贝雷梁,单排贝雷梁最大弯矩为486.73KN
·
m,最大剪力233.33kN;
[0022]贝雷梁允许弯矩788.2KN
·
m,允许剪力245kN,因此满足使用要求;
[0023]②
千斤顶和吊索的受力计算
[0024]前、后吊点横向各安装2个400t千斤顶,下放吊索最小破断力为26.07吨,每束22根;
[0025]千斤顶储备系数:
[0026]下放吊索储备系数:
[0027]根据《重型结构设备整体提升技术规程》DG/TJ08

2056

2009,第7.1.3规定总提升能力所有提升油缸总额定载荷应不小于总提升荷载标准值的1.25倍,第7.1.2规定提升油缸中单根钢绞线的拉力设计值不得超过其破断拉力的50%,因此此提升能力储备系数及钢绞线的安全系数完全满足大型构件提升工况的要求。
[0028]特别的,移动模架包括两个支撑机构,每个支撑机构包括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前鼻梁、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主梁和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后鼻梁,前鼻梁和后鼻梁通过主梁连接在一起。
[0029]特别的,拼装平台上安装推进动力机构,推进动力机构用于实现组装移动模架支撑机构的移动,每安装完一节前鼻梁、主梁或后鼻梁,推进动力机构向远离次栈桥的方向推进一节的距离,方便下一节前鼻梁、主梁或后鼻梁的安装,推进动力机构逐节顶推安装前鼻梁、主梁和后鼻梁。
[0030]特别的,推进动力机构为气缸、电动缸和液压缸中的一种。
[0031]特别的,移动模架主梁的下翼缘板标高位于高潮位水面标高以下,为提高施工效率,移动模架拼装标高提高至高潮位水面标高以上,主梁、前鼻梁和后鼻梁纵移到位,横梁拼装完成后整体下放至施工标高。
[0032]特别的,横梁位于两个支撑机构的主梁之间,且横梁的端部与主梁连接,横梁用于承受模板传递的施工载荷。
[0033]特别的,横梁顶面安装有若干螺旋千斤顶,螺旋千斤顶与模板相连,通过调整螺旋千斤顶的高度,来调整模板预拱度。
[0034]特别的,下放架上设置上吊点,在主梁上设置下吊点,采用1860级直径15.24钢绞线作为吊索,每个点采用1台400t千斤顶为动力,通过周期性作用千斤顶,将移动模架下放
到牛腿梁上,千斤顶位于下放架顶面,且千斤顶可沿下放架长度方向移动,该长度方向与次栈桥平行;
[0035]特别的,移动模架下放高度:前吊点1.35m,后吊点2.75m。
[0036]特别的,临时支墩为钢管桩。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善拼装场地,采用整体下放系统,解决了海区受到无法大吨位吊装与潮水影响导致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无法下方的问题,此外,在作业面十分狭窄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通过顶推作业的方式实现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方,且缩短了拼装工期,施工简单,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38]图1为移动模架安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为桥墩组合的分布示意图;
[0040]图3为移动模架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4为下放架与牛腿梁的连接示意图;
[0042]图5为横梁与主梁的连接示意图;
[0043]图6为吊点纵向布置示意图;
[0044]图7为千斤顶与主梁的连接示意图;
[0045]图8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一;
[0046]图9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二;
[0047]图10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三;
[0048]图11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四;
[0049]图12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五;
[0050]图13为移动模架安装过程图六;
[0051]图中:1

次栈桥;2

主栈桥;3

一号桥墩;4

二号桥墩;5

三号桥墩;6

四号桥墩;7

五号桥墩;8

牛腿梁;9

移动模架;9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施工步骤如下:a搭建临时拼装平台沿次栈桥(1)的方向搭建两组拼接用桥墩组合,每组桥墩组合包括沿主栈桥(2)的方向分布的一号桥墩(3)、二号桥墩(4)、三号桥墩(5)和四号桥墩(6),次栈桥(1)下方设有若干五号桥墩(7),五号桥墩(7)用于支撑次栈桥(1),在一号桥墩(3)和二号桥墩(4)上均安装牛腿梁(8),在四号桥墩(6)和五号桥墩(7)之间搭设平台,该平台作为主要的拼装平台(10),二号桥墩(4)和四号桥墩(6)之间搭设若干临时支墩(11),并在临时支墩(11)上采用顶推法拼装移动模架(9),利用80吨履带吊在主栈桥(2)上安装若干横梁(12)和模板,将横梁(12)安装在移动模架(9)上,横梁(12)与次栈桥(1)方向平行,横梁(12)和移动模架(9)用于支撑模板,横梁(12)、移动模架(9)和模板三者连接成工作平台;b安装下放系统采用4点同步下放,分别在一号桥墩(3)和二号桥墩(4)的牛腿梁(8)上设置下放架(13),通过下放架(13)、吊索(14)和千斤顶(15)配合工作实现工作平台的升降;c整体提升下放前,先将移动模架(9)整体提升0.05m,持荷一段时间,并观察各结构件及连接位置是否出现变形的情况,观察千斤顶(15)伸出高度有无回缩,一切正常后方可拆除移动模架(9)下的临时支墩(11);d整体下放在移动模架(9)下放时,4个承力点应同时顶升千斤顶(15),同时回油下放千斤顶(15),做到整个移动模架(9)平衡受力,水平下放,在移动模架(9)下放的过程中应有专人对吊点、连接下方系统进行旁站观察,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e下放计算下放计算包括下放荷载的计算以及千斤顶和吊索的受力计算,判断千斤顶和吊索受力是否满足下放荷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吨位移动模架整体下放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移动模架(9)包括两个支撑机构,每个支撑机构包括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前鼻梁(91)、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主梁(92)和若干节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后鼻梁(93),前鼻梁(91)和后鼻梁(93)通过主梁(92)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士刚李亮赵开佳党成明程亚龙张野曹羽刘浏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