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8030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支架本体、以及一第二基板,该支架本体具有数个定位柱,且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定位孔,可使该支架本体固定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供置放一卡片(card)于其中,其特征在于:一端子座嵌入该第一基板中,且该端子座具有第一端子槽及第二端子槽,分别可供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置放,并使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形成略呈Z形,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端子槽与第二端子槽,另一端则固定在该第一基板上。(*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尤其是一种插卡式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信号连接器是装设在电路板上,以供插置各式卡(例如记忆卡),使卡内信号能经由该信号连接器而与电路板的电气相通。所以,使卡与信号连接器端子之间的定位就显的十分地重要。尤其是,现今的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都朝向轻、薄、短、小发展。因此,记忆卡连接器也相对地愈做愈小,端子间的间隙也很靠近,所以端子的固定定位就显得很重要。尤其是,现今的信号连接器大多可供数种不同的记忆卡使用,因此通常设计有许多端子,以供不同记忆卡的信号传输,而且,由于数据量的流通需求也愈来愈大,因此,端子密度较高(端子的间距很近)。此外,本申请人此前所申请并取得专利权的台湾专利公告第558088号,于此一并纳入现有技术作为参考。其揭示了一种独立多槽式记忆卡连接器结构的改进,主要是由一上基板、一上本体、一下本体及一下基板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本体及下本体是相互叠置固定在一起,而上基板及下基板则是分别固定于上本体及下本体的上下两缘侧,再者上本体及下本体之中设置有若干插槽,而上本体的顶缘及下本体的底缘则设有若干穿槽,而该穿槽中则设置有接触端子,该接触端子前端的接触弹片能深入于上本体与下本体的插槽中,再者接触端子顶缘的导接片是与上基板及下基板导接。此外,请参考图3的标号P的接触端子,其是以传统的连接法焊接于基板1上,换言之,也就是如图3所示,定义基板1朝下的面为第一面1a,朝上的面为第二面1b,一般的端子P焊接是以一端P′焊接于基板的第一面1a,另一端则向上延伸呈弧形。然而,此种连接法较适用于端子密度低的基板,如果端子密度高时,基板打洞不易,造成制程困难。关于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已有多种公知结构披露,各有其结构特点,为了加强信号连接器的端子之间的定位结构,而提出本技术,以提供高密度端子(也就是端子间距非常小,且布置非常多的端子)的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可达到加强信号连接器的端子之间的定位结构。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可提高端子与卡片之间接触定位。由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支架本体、以及一第二基板,该支架本体具有数个定位柱,且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定位孔,可使该支架本体固定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供置放一卡片(card)于其中,其特征在于一端子座嵌入该第一基板中,且该端子座具有第一端子槽及第二端子槽,分别可供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置放,并使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形成略呈Z形,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端子槽与第二端子槽,另一端则固定在该第一基板上。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一基板上进一步包含数个输出端子,其略呈凹形,而且该支架本体具有数个凹凸相邻的固定槽,可供所述输出端子的凹部嵌入其中。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每个第一端子是略呈长方形,具有一弹性接触脚是自一端向延伸上略呈弧形,且另一端向下延伸而呈Z形。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每个第二端子其中一端是略呈弧形,而形成一弹性接触脚。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每个第一端子槽可使每个第一端子彼此相隔离,且固定于其中。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每个第二端子槽可使每个第二端子彼此相隔离,且固定于其中。所述的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端子座是塑料材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是图1第一基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依据图1沿4-4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基板 1a、第一基板的第一面1b、第一基板的第二面 11、12、31、32、定位孔2、支架本体 21、22、23、定位柱24、固定槽 3、第二基板C、卡片 P、接触端子P′、接触端子的端部 13、端子座131、第一端子槽 131a、第一端子槽壁132、第二端子槽 132a、区隔块133、第一端子133a、133b、第一端子的两端部133c、第一端子的弹性接触脚134、第二端子134a、134b、第二端子的两端部134c、第二端子的弹性接触脚14、输出端子 14a、输出端子的凹部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考图1,其是本技术的分解组合示意图。其提供了一种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包含一第一基板1、一支架本体2、以及一第二基板3。该支架本体2具有数个定位柱21、22、23,且该第一基板1与第二基板3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定位柱21、22、23相对应的定位孔11、12,可使该支架本体2固定在该第一基板1与第二基板3之间。为了能有较佳的定位固定效果,该支架本体2在上、下两面都可具有大小不同的定位柱,例如数个大定位柱21与小定位柱22,分别可供第一基板1的数个大定位孔11与小定位孔12定位固定,以及背面的定位柱23可供第二基板3的定位孔31定位固定,且该支架本体的背面亦可具有数个小定位柱(未显示于图中),以供第二基板3的定位孔32定位固定。请参考图2的组合完成后的立体图,藉此,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供置放一卡片C于其中,例如可供放置不同的记忆卡于其中。尤其是,请参考图3,其是图1第一基板1的分解立体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端子座13,其可嵌入该第一基板1中,且该端子座13具有第一端子槽131及第二端子槽132,如图3所示分别可供数个第一端子133及第二端子134置放。其中较佳者,每个第一端子133是略呈长方形,具有一弹性接触脚133c是自一端133a向延伸上略呈弧形,且另一端133b向下延伸,以及第二端子134其中一端是略呈弧形134c,而形成一弹性接触脚。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3与图5的局部放大图,将每个略呈厂形的第一端子133,先固定在第一端子槽131,而且将每个略呈Z形的第二端子134固定在第二端子槽132。接着将端子座13嵌入该第一基板1,使每个第二端子134的一端134b连接于第一基板1的底面(第一面)1a,如图4所示。而且,将厂形的第一端子133的端部133b,依据图3的箭号所示的方向施力,使其形成Z形(如图4所示)。藉此,每个第一端子133与第二端子134略呈Z形,每个第一端子133与第二端子134的一端133a、134a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端子槽131与第二端子槽132,另一端133b、134b则固定在该第一基板1的底面1a(第一面)上,如图3与图4所示。较佳者,该端子座13是塑料材质,因此可以开设较短间距的孔洞,也就是每两个相邻端子槽131、132之间距较近,请参考图5的局部放大图,每个第一端子槽131所提供的槽壁面131a可使每个第一端子133彼此相隔离,且固定于其中;而且每个第二端子槽132提供区隔块132a可使每个第二端子134彼此相隔离,且固定于其中。再者,请参考图1与图3,该第一基板1上还包含数个输出端子14,其是略呈凹形,而且该支架本体2具有数个凹凸相邻的固定槽24,可供所述输出端子14的凹部14a嵌入其中。藉此,如图2所示,基板1上的信号可经由接点传送到电路板上的输出端子14,可提供较为平整的输出端子14,以利客户端使用者(例如电子组装业者)制作下一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信号连接器端子结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支架本体、以及一第二基板,该支架本体具有数个定位柱,且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上分别具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对应的定位孔,可使该支架本体固定在该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供置放一卡片于其中,其特征在于:一端子座嵌入该第一基板中,且该端子座具有第一端子槽及第二端子槽,分别可供数个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置放,并使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形成Z形,每个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该第一端子槽与第二端子槽,另一端则固定在该第一基 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连旺
申请(专利权)人:敏典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