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714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涉及控制电路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对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进行续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后,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关断,第三开关管导通,使得第一同步整流管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源的电压相等。相比于现有的控制方式中没有续流的情况,此时第二开关管导通部分的占空比小于1,第二电源的电压小于原来的同步整流管关断时的平台电压,即第一同步整流管两端的电压小于原来的同步整流管关断时的平台电压,因此该方法可以减小第一同步整流管关断时的平台电压,进而降低第一同步整流管的电压应力。压应力。压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控制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控制电路
的不断完善,隔离双向DC

DC电路也随之完善。现有的隔离双向DC

DC电路包括:第一电源V1、第二电源V2、输入电容C7、输出电容C8、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谐振电感Lr、变压器T1、第一同步整流管Q5、第二同步整流管Q6、输出滤波电感L1。其中,第一开关管Q1中含有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的寄生二极管和第一开关管Q1的寄生电容;第二开关管Q2中含有的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容分别为第二开关管Q2的寄生二极管和第二开关管Q2的寄生电容;第三开关管Q3中含有的第三二极管和第三电容分别为第三开关管Q3的寄生二极管和第三开关管Q3的寄生电容;第四开关管Q4中含有的第四二极管和第四电容分别为第四开关管Q4的寄生二极管和第四开关管Q4的寄生电容。第一电源V1与输入电容C7并联,输入电容C7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与输入电容C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并联在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第二二极管和第二电容并联在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连接,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的公共端与谐振电感Lr的第一端,谐振电感Lr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原边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与第一同步整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同步整流管Q5的集电极与输出滤波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输出滤波电感L1的第二端与输出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电容C8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副边连接,变压器T1的副边与第二同步整流管Q6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同步整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一同步整流管Q5的发射极连接。其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位于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一桥臂,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位于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二桥臂。现有的隔离双向DC

DC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车载充电器(On Board Charger,OBC)、充电桩以及储能电路中。现有的隔离双向DC

DC电路在应用了移相全桥的基础上,对于电路中的同步整流管进行控制,当隔离双向DC

DC电路反向运行时,通过控制同步整流管同时导通和分别单独导通的占空比进而控制输出电压。当隔离双向DC

DC电路反向运行时,同步整流管起到硬开关的作用,电压应力主要取决于同步整流管的平台电压,和漏感产生的尖峰电压,该尖峰电压为电路中变压器的副边的漏感和电路中的寄生电感在同步整流管关断时在同步整流管上产生的电压尖峰,由此增加了同步整流管的电压应力。此外由于原边侧的整流是利用MOS管的寄生二极管进行不控整流,所以整机效率较低。
[0003]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寻求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竭力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装置及介质,用于降低电路中的电压应力。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应用于隔离双向DC

DC电路,隔离双向DC

DC电路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位于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一桥臂上,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位于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二桥臂上,第一桥臂相对于第二桥臂远离变压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位于变压器的原边侧,第一同步整流管和第二同步整流管位于变压器的副边侧,方法包括:在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对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进行续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根据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的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的第一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关断,第三开关管导通,使得第一同步整流管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源的电压相等。
[0006]优选地,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二高电平信号;根据第二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同步整流管导通,其中第一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反向导通。
[0007]优选地,根据第二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同步整流管导通之后和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一开关管接收第二低电平信号;根据第二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同时控制第一二极管导通,以保持变压器的原边的运行状态,其中,第一二极管为第一开关管中的二极管。
[0008]优选地,根据第二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关断,同时控制第一二极管导通之后和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二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三高电平信号;根据第三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二同步整流管导通,同时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与第二同步整流管同时导通,以便于变压器的原边通过第二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进行续流。
[0009]优选地,根据第三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二同步整流管导通,同时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与第二同步整流管同时导通之后,还包括:当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方向增大时,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四高电平信号;根据第四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反向导通。
[0010]优选地,根据第四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反向导通之后,还包括:当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与预设电流值相等时,控制变压器的副边给变压器的原边
供电。
[0011]优选地,控制变压器的副边给变压器的原边供电之后,还包括:控制第二开关管接收第三低电平信号;根据第三低电平信号控制第二开关管关断。
[00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控制第二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对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进行续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的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三开关管接收的第一高电平信号,控制第一同步整流管关断,第三开关管导通,使得第一同步整流管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源的电压相等。
[00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指向计算机程序,实现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隔离双向DC

DC电路,所述隔离双向DC

DC电路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位于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一桥臂上,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位于所述移相全桥结构的第二桥臂上,所述第一桥臂相对于所述第二桥臂远离变压器,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位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侧,第一同步整流管和第二同步整流管位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侧,方法包括:在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对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的电流进行续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的所述第一低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接收的所述第一高电平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关断,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两端的电压与第二电源的电压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二高电平信号;根据所述第二高电平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导通,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反向导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高电平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和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导通之后和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接收第二低电平信号;根据所述第二低电平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同时控制第一二极管导通,以保持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的运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为所述第一开关管中的二极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低电压应力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低电平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同时控制第一二极管导通之后和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同步整流管接收第一低电平信号和所述第三开关管接收第一高电平信号之前,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成林陈建明卢钢吴龙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日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