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644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包括上壳、硅胶和下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设置于上壳之内,硅胶上端形成有硅胶密闭端面和硅胶密封肩,硅胶形成有一向下开口的硅胶内腔,下壳的上部伸入上壳内腔并和硅胶的硅胶内腔密封连接,上壳的下端口形成超声焊接锥面,下壳的外壁上形成有与超声焊接锥面配合的超声焊接斜面,下壳和上壳采用超声焊接连接,下壳下部形成有一鲁尔接头,鲁尔接头上形成有和硅胶内腔连通的排气孔,上壳内腔和硅胶外壁之间形成输液内腔,下壳上形成有连通鲁尔接头和输液内腔的连通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便于安装,增强密封性能,防止产生回血,降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降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静脉留置针逐步代替了头皮钢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留置针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留置针需要反复多次冲管、封管,这样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论是输液器还是注射器,从留置针上退出时,都会产生负压而回血,并且形成血栓,要防止回血的产生,就必须在退针时边退边进液,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及经验积累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便于安装,增强密封性能,防止产生回血,降低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包括上壳、硅胶和下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内部中空,上壳内腔的上端形成有注液孔,上壳内腔上位于注液孔下部形成内腔密封面,硅胶设置于上壳之内,硅胶上端形成有用于塞进注液孔将其密封的硅胶密闭端面,硅胶上位于硅胶密闭端面下方用于和内腔密封面进行密封配合的硅胶密封肩,硅胶形成有一向下开口的硅胶内腔,下壳的上部伸入上壳内腔并和硅胶的硅胶内腔密封连接,上壳的下端口形成超声焊接锥面,下壳的外壁上形成有与超声焊接锥面配合的超声焊接斜面,下壳和上壳采用超声焊接连接,下壳下部形成有一鲁尔接头,鲁尔接头上形成有和硅胶内腔连通的排气孔,上壳内腔和硅胶外壁之间形成输液内腔,下壳上形成有连通鲁尔接头和输液内腔的连通通道。/>[0005]作为改进,所述下壳上部外壁上形成有一条密封环和一条凹槽,硅胶的硅胶内腔内形成有防漏卡环,防漏卡环卡入凹槽内。
[0006]再改进,所述上壳顶部外壁上形成有用于与不同种类型输液注射器连接的连接螺纹。
[0007]再改进,所述硅胶的硅胶内腔内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条回弹加强筋。
[0008]再改进,所述硅胶密闭端面采用L型结构设计。
[0009]再改进,所述硅胶上部位于硅胶密闭端面和硅胶密封肩之间形成有一圈加压密封环。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使用时,连接在外界管道和留置针之间,通过下壳的鲁尔接头与留置针连接,再通过对硅胶密封端面施加压力让其硅胶内腔产生内折形变,进而使得上壳的内腔密封面和硅胶的硅胶密封肩之间的密封贴合处分离产生间隙,实现药液在接头内腔流通,完成输液后外界管道撤离,对硅胶密封端面施加力消失,硅胶回弹回复原本形状,硅胶密封肩与上壳的内腔密封面重新密封贴合,随着硅胶内腔恢复,上壳内腔容积变小,从而产生正压,防止血液回流。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正压无针接头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正压无针接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处于分解状态下剖视图;
[001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正压无针接头的剖视图;
[001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在另一个方向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中的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包括上壳1、硅胶3和下壳2。
[0018]其中,上壳1内部中空,上壳1内腔的上端形成有注液孔12,上壳1内腔上位于注液孔12下部形成内腔密封面13,硅胶3设置于上壳1之内,硅胶3上端形成有用于塞进注液孔12将其密封的硅胶密闭端面31,硅胶3上位于硅胶密闭端面31下方用于和内腔密封面13进行密封配合的硅胶密封肩33,硅胶3形成有一向下开口的硅胶内腔35,下壳2的上部伸入上壳1内腔并和硅胶3的硅胶内腔35密封连接,上壳1的下端口形成超声焊接锥面16,下壳2的外壁上形成有与超声焊接锥面16配合的超声焊接斜面25,下壳2和上壳1采用超声焊接连接,下壳2下部形成有一鲁尔接头24,鲁尔接头24上形成有和硅胶2内腔连通的排气孔241,优选地,排气孔241数量为两个,用于硅胶2变形和回弹时进行进气和排气,上壳1内腔和硅胶3外壁之间形成输液内腔14,下壳2上形成有连通鲁尔接头2和输液内腔14的连通通道23。
[0019]硅胶密闭端面31在受到外部管道压力时,硅胶内腔35被压缩变形内部空气通过下壳2排气孔241排出,硅胶密封肩33与上壳1内腔密封面13分离,扩大输液内腔14,使其药液流进输液内腔14进行输液,完成输液后外部管道撤离,硅胶3回弹,硅胶内腔35恢复,输液内腔14产生正压防止血液回流。
[0020]进一步地,下壳2上部外壁上形成有一条密封环21和一条凹槽22,硅胶3的硅胶内腔35内形成有防漏卡环37,防漏卡环37卡入凹槽22内,起到对硅胶3限位和固定,还可以加强硅胶内腔35密闭,有效防止药液流进硅胶内腔35而出现泄漏情况。
[0021]更进一步地,上壳1顶部外壁上形成有用于与不同种类型输液注射器连接的连接螺纹11,可以配多种类型输液注射器使用。
[0022]另外,硅胶3的硅胶内腔35内侧壁上形成有至少一条回弹加强筋34,优选地,回弹加强筋34数量为两条,硅胶3产生形变后,回弹加强筋34可以增加回弹力量和回弹速度。
[0023]此外,硅胶密闭端面31采用L型结构设计,可以更好地变形和回弹。
[0024]最后,硅胶3上部位于硅胶密闭端面31和硅胶密封肩33之间形成有一圈加压密封环32,加压密封环32起导向和密封作用,降低泄漏风险。
[0025]安装时,先将硅胶3安装在下壳2并将防漏卡环37卡进下壳2的凹槽22内,再将上壳1安装在下壳2上,使上壳1下端口的超声焊接锥面16和下壳2的超声焊接斜面25相互贴合,同时硅胶密闭端面31塞进上壳1的注液孔12并将其封住,并使硅胶3的硅胶密封肩33顶压上壳1的内腔密封面13,最后对上壳1和下壳2进行超声焊连接,形成一个密闭输液内腔14。其中,上壳1和下壳2之间的锥面设计结构,可以加大焊接面积减小泄漏风险,又起到安装导向作用,
[0026]硅胶密闭端面31在受到外部管道压力时硅胶密封端面31变形,打开注液孔12外界管道和输液内腔14连通进行输液,同时硅胶内腔35也受力变形压缩内部空气通过下壳2排气孔241排出,完成输液后外部管道撤离硅胶3回弹硅胶内腔35重新进气恢复原本形态,使输液内腔14产生正压防止血液回流,同时硅胶密封端面31封住注液孔。
[0027]使用时,连接在外界管道和留置针之间,通过下壳2的鲁尔接头24与留置针连接,再通过对硅胶密封端面31施加压力让其硅胶内腔35产生内折形变,进而使得上壳1的内腔密封面13和硅胶3的硅胶密封肩33之间的密封贴合处分离产生间隙,实现药液在接头内腔流通,完成输液后外界管道撤离,对硅胶密封端面31施加力消失,硅胶3回弹回复原本形状,硅胶密封肩33与上壳1的内腔密封面13重新密封贴合,随着硅胶内腔35恢复,上壳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正压无针接头,包括上壳(1)、硅胶(3)和下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内部中空,上壳(1)内腔的上端形成有注液孔(12),上壳(1)内腔上位于注液孔(12)下部形成内腔密封面(13),硅胶(3)设置于上壳(1)之内,硅胶(3)上端形成有用于塞进注液孔(12)将其密封的硅胶密闭端面(31),硅胶(3)上位于硅胶密闭端面(31)下方用于和内腔密封面(13)进行密封配合的硅胶密封肩(33),硅胶(3)形成有一向下开口的硅胶内腔(35),下壳(2)的上部伸入上壳(1)内腔并和硅胶(3)的硅胶内腔(35)密封连接,上壳(1)的下端口形成超声焊接锥面(16),下壳(2)的外壁上形成有与超声焊接锥面(16)配合的超声焊接斜面(25),下壳(2)和上壳(1)采用超声焊接连接,下壳(2)下部形成有一鲁尔接头(24),鲁尔接头(24)上形成有和硅胶内腔(35)连通的排气孔(241),上壳(1)内腔和硅胶(3)外壁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陆汉超庞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汉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